立即捐款

地球日,大公司在「漂綠」!

地球日,大公司在「漂綠」!
文/Pete Dolack,譯/郝建@破土工作室

2015年4月22日,紐約一個新建的購物廣場舉辦了慶祝地球日的活動。商家在此時此刻的「漂綠」之心一覽無遺。它們聲稱,「買買買」將是我們邁向清潔環境和穩定氣候的必由之路!反諷的是,這一公司「漂綠」總動員發生在聯合廣場——這裡卻向來是人們舉行抗議活動的地方。

雖然吧,俺們也沒期待今年地球日能搞出啥新花樣,照舊還是發發傳單,呼籲大家快繼續抵制一下跨太平洋還有跨大西洋尚未通過的「公平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協定會威脅消費者的知情權。不管怎麽說,人們依然感到前途暗淡。豐田和本田做了一場大秀,但現實地說,汽車產業本來就不「綠色」。花旗銀行也在那兒,和一群標榜自己超環保(但其實是被幾個巨頭壟斷)的食品公司——它們已經剝奪了你對食品的知情權——齊齊作秀。

兩家汽車公司正在大吹特吹它們的電動車。沒錯,少給我們的大氣層釋放一點二氧化碳是好事,但是制造和駕駛一台電動的汽車遠遠還不夠打造一個更乾凈的世界。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一樣,還是由金屬、塑料、橡膠、玻璃和其他原材料組成。有人估計,這些車車還沒面市上路,就已經產生汙染,而且比重不小——占它本身所產出的汙染的56%。

接下來的問題是,電又從哪裡來呢?事實證明,這些用於能耗的電力,究其根源,也沒比這車乾淨多少。全美國三分之二的用電都來自化石燃料,煤炭是發電的主要來源,2014年的數據顯示其比重為39%。另一全球變暖的源頭——天然氣,則排行第二——占了27%。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一半的發電來自煤炭和自然氣。

所以,如果增加用電,那就說明同時要消耗更多引發全球變暖和汙染的燃料,這並不「綠」啊。我們還要考慮電動車裡的蓄電池:這傢伙也不是完全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而且要耗費很多的鎳。排放出來的鎳則會損害人體器官,比如血液、肺、鼻腔、腎臟、生殖系統和皮膚。至於開采鎳礦,帶來的可就不只是汙染,還有全球變暖。所以,再次證明了——電動車,不那麽「綠」。

那花旗銀行是不是一個「綠色」企業呢?2011年,幾個環保組織聯合推出了一份報告,題為《氣候變化的資金之源》,發現花旗銀行在五年間,給煤礦開采的注資超過40億歐元。作為收入位居全球第三的大銀行,花旗也是全球幾個頂尖煤炭商的三大注資者之一。

【推廣轉基因食品的「有機」品牌】

紐約地球日展還有兩個贊助商——晨星農場(Morningstar Farms)和誠實茶(Honest Tea),它們都舉辦了矚目的展覽。但這些公司不是單純的夫妻店,它們都是跨國的聯合超大企業。

晨星農場的母公司是家樂氏,誠實茶是可口可樂公司旗下的。2012年,可口可樂花了120萬美元,家樂氏則花了超過60萬美元來做反對功夫。它們反對什麽呢?當時加州意圖投票通過第37號決議,這一決議要求實行基因改造食品標識,禁止大公司以「自然」之名來推廣轉基因食品。

大多數自然食品品牌已經被跨國巨無霸企業吞並。然後這些巨無霸們開開心心地用消費者的錢,把自己打扮得「有機」,正中有機愛好消費者下懷。專注調研美國農業與食品議題的Cornucopia研究所指出:

「很多標誌性的有機品牌是垃圾食品、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巨頭的子公司。這些母公司可是花了成千上萬美元來反對加州和華盛頓的轉基因標識提議。比如通用磨坊(擁有Muir Glen, Cascadian Farm和LaraBar),可口可樂(旗下有誠實茶、Odwalla),還有很多其他擁有有機品牌的大公司,花了大錢去反對消費者擁有食品知情權。」

Cornucopia研究所也發現晨星農場(還有其他幾個牌子)的素食漢堡在生產中使用了己烷——這是一種空氣汙染物和神經毒素。研究所表示:

「為了達到關注健康的消費者要求,制造素食漢堡中大豆『假肉』的生產商,會盡量減少產品的脂肪含量。而最廉價的方式,就是把黃豆泡在甲烷裡,分離其中的油和蛋白質。Cornucopia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Charlotte Vallaeys表示:『如果一個非有機的產品包含了大豆蛋白分離、大豆蛋白濃縮,或者組織化植物蛋白,你就能肯定,這個產品肯定是由泡過甲烷的大豆制造的。』太煩人啦!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是不監測或者管控食品中的甲烷含量。」

紐約城至少有兩個食品合作社已經拒絕出售晨星農場的產品。但在地球日展會,晨星農場還是大出風頭。一堆路人還排著隊,等著「漂綠」。

然後,我們還有誠實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它的母公司——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在全球範圍內無視人權的種種做法就是在為自己代言。社運組織「殺手可樂」已經統計了可口可樂在全球各國罄竹難書的罪行,其中包括為可口可樂供貨的薩爾瓦多甘蔗農場使用了上千名童工(最小的只有八歲)進行勞作;危地馬拉的裝瓶廠發生了成千上萬起針對工會領袖的綁架和謀殺案;以及,在菲律賓,使用派遣工以降低成本,還有通過「走私」糖以便逃稅,從而擠垮本地糖業供應商。

【「買買買」,不是正道】

今年紐約地球日的組織者(據說是一幫環境組織)是這麽說的:

「地球日不只是一個紀念日或者周年環保主題趴,搞一天活動就完了。它應該是持續教育、行動和改變的催化劑。它同時拓寬了倡導的基礎,通過高度參與的策略,也重新激發了現有的努力。」

所以我們知道啦:購買那些披上虛偽的「綠色」或「環境友好」外衣的大公司產品,就是「參與」啦!毫無疑問,許多(或許是,大多數)人那天經過聯合廣場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化身環保小使者,也確實是想為遏制全球變暖盡綿薄之力。但如果想做到這一點,應該少買一點大公司的產品,而不是重新又弄一個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陷入循環往復。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對世界經濟體系大修特修。目前大多數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已經逐漸遭遇瓶頸:比如科技的瓶頸——依賴生物燃料其實也沒比使用化石能源好多少(汙染還是差不多滴),其他技術調整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有這些對策因為不切實際地美好,所以很難成為解決全球變暖的真辦法。

唉,不費任何代價的「綠色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個幻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高度依賴於消費,家庭消費已經占了其GDP的60%或者更高。種種市場營銷(譬如「安排好的衰退」,包括快時尚等)正在引誘我們買更多的產品。但這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消滅汙染產業的問題——成千上萬人正在汙染最嚴重的產業中就業,如果把這些產業通通關掉,資本主義不會去管顧這些人的死活。

在資本主義系統裡,生產永遠只是為了私人的利潤,而不是為了人類的需求,環境影響也成了外部成本的一部分。所以,一個資本主義企業,與生俱來地就是要追求不斷擴張,因為商場是錙銖必較的。在市場的壓力下,「最大化股東分紅」壓倒了其他一切價值,所以企業在生產方面,要拼了命地擴張——當然這也意味著拼了命地浪費,拼了命地汙染和拼了命地排放溫室氣體。這還意味著,所謂「綠色」產品也不過是一種為了剝削的市場營銷罷了。

節能生產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生產越多的產品,那事實上也沒有真正節省什麽了啊!資本主義天生就是要不斷生產,而不是消費,生產只是資本家為了實現剩余價值而不得不幹的倒楣事。

在現行體制下尋求小修小補,希望實現大幅減少消費,建立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新經濟,能保護環境,又能在不減少和消滅當前產業下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就業,簡直是癡人說夢。如想實現這些目標,只能通過建立社會統籌的經濟,不再以盲目的增長為目標。我們不能通過「買買買」來走出環境危機,大公司的「漂綠」不會帶來「綠色資本主義」,只有組織化的行動(而非幻想)才有可能打造一個新世界。

Pete Dolack是一名行動者、作家、詩人和攝影家,同時也是新書It’s Not Over: Lessons from the Socialist Experiment的作者。本文選自其博客Systemic Disorder。

原文地址:systemicdisorder.wordpress.com/…/22/corporate-green-wa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