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地標.廣場

我曾經說過,如果要讓市民經驗進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應該由大家使用文化中心開始。

地標
曾司長經常說地標,但地標有很多種,Norman Foster的天幕,好看不好看,我們先不談,但肯定不是市民容易理解其意義的,而且,市民不可以約朋友在天幕見面,因為,它是覆蓋很廣闊的地方。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城市規劃及設計師,叫林區(Kevin Lynch),香港很少人認識,最近北京的規劃界翻譯了他的書,他在其名著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一個詞:可讀性(legibility),即市民對空間規劃的理解容易程度,一個好的規劃及設計,應該是可讀性高,天幕,是屬於可讀性低的。

尖沙咀的鐘樓以及五枝旗桿,是可讀性高的地標,因為很多人都在那兒等,而且,在市民的心智地圖(mental map)裡,位置清晰,意義明瞭,這是我的經驗,要知道市民怎樣想不難,訪問一下便好了。
我想,當要設計地標時,應該考慮像鐘樓及五枝旗桿這樣的地標,而不是天幕,也不是既被視為醜陋,又難以作為等人地點的文化中心。

廣場

香港其實已經有文化娛樂設施附近的廣場,例如文化中心尖沙嘴海傍,海傍固然是香港城市空間特色,但有一點較少人留意,年青人也很喜歡蹓蹥文化中心外的走廊,因為可以在巨型的斜向支柱下隱藏起來,與三五知己談心事;有人訪問過那兒的青少年,他們都覺得,在家裡,受到家長監視,在咖啡店或餐廳,又要花費,坐得太久又被人趕,所以,在文化中心旁隱藏起來聊天,又不怕風吹雨打。

廣場裡是否可以有減少被監視感覺的空間,讓青少年使用呢?太大及穿透性太高的廣場,會嚇怕了年青人。

我下次再討論「次文化」與西九的關係。

[西九與參與式規劃系列一]

[西九與參與式規劃系列二:世界級街頭文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