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學削資 三個輸家

  糾纏多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終於通過了大學教育撥款,社會人士也不再用為了甚麼「0-0-0」、「0-0-5」、「0-0-X」之類的說法而弄得一頭霧水。不過,事件雖然已告一段落,一切已成定局,但事後檢討,仍有一定意義。

教院大傷 教師質素恐降

  這次事件最直接的輸家當然是香港教育學院,今後幾年,經費大幅削減,人員也少不免要調整,不過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成了間接的輸家。

  教院元氣大傷,加上縮班殺校、教師壓力沉重,社會人士愈來愈覺得,教師這一行再不如過去般吸引,報讀師訓課程的學生人數自然下降,教師質素和教育的熱情也勢將每況愈下。

  如果這個預測成真,今後的師資質素就很令人擔心了。入職的教師質素欠佳,政府即使再多花幾倍金錢做在職教師的專業支援,恐怕收效極微,只能事倍功半。

修讀幼師 須付更多學費

  另一個直接輸家是學前教育。這次削資之所以「入肉」,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一部分教院的幼稚園教師培訓學額給抽走,讓不同機構競投,而幼師入讀時就可能要負擔更多的學費。幼師是收入最微薄的一群,削資對他們的影響也最深。

  還有一個間接的輸家,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在香港高等教育制度之中,教資會一向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它主要由世界知名的學者組成,負責給各院校撥款。教資會的超然角色,成為大學與政府之間的緩衝,令大學免受政府的直接影響,維護學術研究的獨立自主。

失獨立性 教資會靠邊站

  可是,教資會的獨立性已經廣受高等教育界質疑,不少人認為教資會已成了政府操控的棋子,喪失了相對的獨立性。在幾次立法會會議上,教統局局長和常任秘書長直接為教資會的撥款建議辯護,反觀同時出席的教資會秘書長,只能作一些技術層面的補充性發言,主客之勢已經清楚不過,難怪有立法會議員提出教資會大可廢除,直接由政府管大學好了!

  其實,「部長問責制」下,局長的權力和責任都大了,諮詢組織靠邊站,一點也不稀奇。

葉建源 教育學院講師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