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果用馬會那十八億來研究香港歷史──對保育中區警署的疑問

做公關的都知道,傳媒報道城市規劃和歷史建築保育新聞,重個案輕政策,而個案之中又最喜歡附有漂漂亮亮未來構想圖的未來大計。於是,現在政務官都聰明了,知道一個漂漂亮亮的願景圖更易騙得公眾歡心,只要這類公關做好,根本不用花心機開放決策程序——既然提倡改革政策的只是為數不多的關注團體,他們就改革政策召開的記者會通常被視為票房毒藥。

於是,這幾個月因為保衛碼頭運動提出來的政策改革建議,包括:開放城市規劃程序,讓社區有更大的決策地位;修訂古物古蹟條例,削減古物事務監督的權力,讓市民透過更開放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參與判定法定古蹟;制訂全面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讓公共或私人歷史建築保育有規矩可循等,統統被發展局長林鄭月娥10月11日一句話吞噬掉——她說,香港「要做一兩件振奮人心的文物保育工作」。那件工作就是,馬會撥款18億將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成集文化劇院和食肆商舖於一身的文化地標」﹝左上圖﹞

把警局和監獄變做食肆、商舖和劇院,為何會「振奮人心」?政府03年以3.5億批給長實的另一幢法定古蹟尖沙嘴水警總部,正改建成文物酒店,「現有平台下面開設餐飲和零售設施」;98年房委會將原坐落在金鐘的英軍兵營美利樓於赤柱重建,內部亦是用作高級食肆。將歷史建築變身為高級食肆、商場,再配以一些文化設施,已經是外國甚至大陸老掉牙的做法,連在香港也有兩個現成例子,曾特首在立法會隆而重之宣布中區警署保育計劃,乍聽還誤以為香港政府保留這堆建築群是因為不夠地方開高級餐廳。

再問下去可能就令曾特首和林太難堪了。兩位其實知不知道,除了為開拓更多富浪漫氣氛的消費場地外,為什麼要保留這堆和那堆舊樓,特別是英國殖民政府早年的建築?為了保存歷史?那麼,是誰的歷史?是英國殖民者統治手段的歷史,還是不同年代被囚人士的「犯罪史」?龍應台教授早在04年時已說,應該:「對 17棟建築的每一棟進行深度多元的歷史調查。以域多利監獄為例,委託歷史學者開啟所有監獄檔案,研讀每一個個案,書寫域多利監獄史。透過對政治犯、冤案、犯罪紀錄、懲罰與感教制度演變等等的研究,香港與中國近代史以及英帝國殖民史血肉相連的一頁可能有嶄新的視野出現。如果資料夠豐富,甚至思考成立監獄博物館……」﹝見〈香港,你往哪裏去?〉

查香港的大學圖書館資料,只找到一本由民間團體撰寫的20頁不到的中區警署建築群資料小冊子﹝註一﹞,有關香港警察史和監獄史的專書,也如鳳毛麟角﹝註二﹞。

既然馬會這18億要做的是「歷史建築」保育計劃,為何偏偏不見了歷史的影蹤?這18億裏面,有沒有百分之一是用來進行龍教授建議的研究?難道馬會覺得那不到 20頁的小冊子已經足夠?保衛碼頭運動帶出來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香港市民明白到,保留舊建築不是為了開餐廳,更是為了豐富/深化我們對香港歷史的理解,因此要問清楚「為何要保留」(不單如何保留),而且要爭取參與決策。

唯有我們決心把問題問到底,我城的歷史才有改寫的可能,香港才能做出貨真價實的歷史建築保育工作。

註一:撰文時很倉卒地查,只見到由see網絡總監鄭敏華於零五年編撰的《中區警署古蹟群資料冊》。現在再細心地查一次,原來介紹中區警署的還有幾項資料,包括二零零五年由懲教處出的《域多利監獄紀念特刊, 1841-2005》[編輯陳瑞璋, 蔡國維];另一份同樣是懲教處出的Victoria Prison decommissioning open day;最後是何耀生二零零五年撰寫的《集體回憶之中區警署 : 百年警署的故事》。

註二:有關香港警察史及懲罰制度史,找到下面三項材料。
1﹞Jiao, Allan Y. 2007 The police in Hong Kong : a contemporary view,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Hong Kong : Correctional Services Dept. 1999 香港懲敎, 任重道遠 : 一八四一至一九九九年香港懲敎服務歷史.
3﹞Hong Kong : Correctional Services Dept. 2003 香港懲敎博物館 / 編輯香港懲敎署職員訓練院.
另外,香港大學有若干研究香港警察及懲罰制度的論文。

附錄:馬會新聞稿
馬會斥資十八億港元推大型保育建設計劃
中區警署將成香港重要文化地標贈予市民

香港賽馬會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於施政報告提及,有關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今日(10月11日)公佈該項具創意的大型保育建設計劃詳情。

馬會將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出十八億港元作為基本建設資金,復修該座建於十九世紀,現時已荒置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發展為集古物建築、文化藝術及旅遊的中心,成為香港未來的一個重要地標。

馬會主席陳祖澤表示,馬會很榮幸能把這計劃作為慶祝香港特區成立十周年送給香港市民的一份禮物。

為同時吸引本地居民及遊客,整項保育計劃將揉合文化、古蹟及商業元素。建築群將發展成為可以「活化再用」,既能引入商業元素,亦可彰顯建築群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及古物建築特質。整項保育計劃還包括興建連接蘭桂坊及蘇豪區的通道,沿途設有公眾休憩空間及庭園建設,亦有助人流導向。

構思中的文化藝術地標建築群將以直立式建於舊址的上層庭園位置,設施包括一個設有五百座位的禮堂、一個設有五百座位的劇院、兩個藝術影院、藝廊,以及一個多用途展覽廳及相關支援設施。

改建工程預期於2009年1月展開,可望於2012年中開放予公眾使用。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對活化再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建議表示歡迎。她並感謝香港賽馬會以捐贈形式承擔約十八億元的翻新工程及發展費用。

林太說:「馬會的建議充分體現了活化再用歷史建築計劃的精神,讓歷史建築轉化為本地文化標記,與行政長官在文物保育方面的理念不謀而合。」

政府將與馬會簽訂一份租約及協議列明租借有關建築群的細節條文,而所有有關的復修、保育及發展工程,將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指引進行。

陳祖澤說:「一如《維也納世界文化遺產及當代建築備忘錄》所述,在具有歷史價值的市區建築項目中,興建當代建築的最大挑戰,莫過於要盡量發揮可用的潛質,以符合當地的經濟社會轉變,同時又要尊重古物建築周遭環境的風貌。」

「計劃中揉合文化藝術及商業用途的建築群,將會成為一個本港市民及外地旅客的合家歡好去處。我們相信這個工程能夠成功融合社區中極具價值的古蹟和當代建築物,為本港創造一個嶄新的文化藝術地標。」

馬會已委託來自瑞士、世界知名的設計建築師赫佐格和德默隆負責此項目。

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說:「馬會將與有關項目的設計建築師、顧問及政府部門緊密合作,對項目進行詳細評估,以確保能符合全部有關規劃、交通及環境方面的法定要求。」

「馬會的計劃是保存原有古蹟的歷史價值及延長建築物的結構壽命,同時考慮項目本身的文化藝術重要性,並透過保育、復修及融合,保護其歷史風貌。在此項目工程開展前,我們將透過12月於香港賽馬博物館舉行的展覽會,以及一系列的座談會,與公眾人士分享項目詳情,並同時收集他們的意見。」

馬會在2006年中曾進行民意調查,評估公眾人士對「活化再用」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初步意見。大部分被訪者期望建築群能提供足夠多元化的活動和設施,讓他們可以與家人在此歡度一整天。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的被訪者希望未來的建築群可設有零售和餐飲設施;百分之九十的被訪者認同中區警署應轉化為文化藝術的建築群;而百分之七十九認為建築物應可以成為香港的地標之一。

馬會將承擔有關項目十八億港元的的基本建設資金,同時承諾在開始投入營運的最初數年,承擔所有虧損,直至計劃能達至收支平衡為止。項目未來運作後若有盈餘,亦會全數用於保存其他古物建築上。

馬會提交了政府的建議方案是成立一間有限公司管理有關項目,該公司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領導,並在一個文物諮詢委員會的支援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