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果,真的有「我們」

...為何「曬綿被」的文章,會招來這種回應呢?其實用心一想,該回應並不算離題,只是言者的思考跳得太快,事件也許觸到了中產的「痛處」。「曬綿被」事件,被多數傳媒演繹成「公屋居民」的問題。在主流論述中,公屋是為「窮人」提供的「福利」,而「公屋居民」也隨之變成了接受社會救濟的一群。而「接受社會救濟」,又往往被以偏概全地和「濫用福利」扯上關係。如今「公屋居民」竟罔顧「公德」,在「公家」地方晾曬衣物,不就是另一「人心不足」、「濫用福利」的表現嗎?

...我並不企圖顯示自身的高明,也不企圖貶低別人的價值與努力。我只希望「我們」能在紛亂與意氣之爭外,尋找到理解與寬容的可能。道德只有在平等的關係下才起作用,不然只會帶來利益的爭奪,與相互的控訴。社會是複雜而多元的。社會不是網交,不是和不順眼的人吵吵嘴;不是和同聲同氣的人相互吹捧;更不是要證明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我們」有相聯的可能,我希望那不會是怨憤與仇恨。請不要讓物質上的貧富,約化了我們的價值,限制了我們的目光。如果,真的有「我們」,我希望那不是狹義的劃分與割離...

全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