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報》停刊,報社圖片庫何去何從?

《新報》停刊,報社圖片庫何去何從?

圖:《新聞人的心聲細語:一人一故事》p.168

《新報》結業,讓我關注一件事,就是該報 56 年來的圖片庫,將會何去何從?

多年來,香港的報章雜誌結業,好像沒有人特別說明它們的菲林底片或數碼圖片庫是怎樣處理。曾聽聞過去有些是賣給同業傳媒,有些則是圖片編輯或記者臨關門前尋寶收藏,最可惜竟有些是當垃圾扔掉!孰真孰假,不得而知,總之從來好像沒人關注一下。

新聞圖片庫是重要社會和歷史資產,只希望傳媒老闆可以找個好出路適當處理,例如捐給博物館或大學,或者賣到具規模而又能專業處理檔案 (Archive) 的機構,又或者是與「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或即將建立的「新聞博覽館」合作,以避免失去重要的社會視覺歷史遺產。

在網上迅速搜查,英國新聞攝影雜誌《Picture Post》(1938﹣1957)的例子可供部份參考。《Picture Post》周刊是以圖片故事為新聞報道的主要方式,採訪了包括二戰大戰的世界重大事件,被譽為是英國版的《生活》雜誌。當時《Picture Post》的出版人 Sir Edward Hulton 深明新聞圖片的重要價值,後來索性建立一個新聞館藏機構 Hulton Press Library,並找歷史學家 Charles Gibbs-smith 設計一套專為新聞圖片分類和索引的系統 (Gibbs-Smith System),屬全球首創。其後,基於 Hulton 與總編輯政治立場相左和他的獨裁管治,編輯和記者相繼離去;加上電視業的崛起和競爭,銷量由最高峰期接近一星期 200 萬份,大跌至最低的 60 萬份,最終 Hulton 把雜誌關閉,把它整個視覺檔案庫(除了新聞圖片,他還搜集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照片)賣給英國廣播公司 (BBC)。經歷過幾番合併和買賣,最終全球最大的數碼圖片庫公司 Getty Images 以 860 萬英鎊收購了這個 Hulton Picture Collection,隨後更有計劃地把圖片數碼化。先不論 Getty Images 是否壟斷控制和商品化了圖像歷史檔案,但至少現在你依然可以在 Getty Images 的網上圖片庫裡,輕易看到數碼化後的 Hulton Archive,讓後人如我能一睹當時社會的風貌(註一)。

八十年代,《新報》副刊曾有過【社會實錄】的版面欄目,參考台灣《人間》雜誌社會紀實報道的手法,以大篇幅的紀實圖片和深入調查方式探討社會議題,現在主流傳媒都幾乎絕跡這種報道方式了。當時【社會實錄】的開辦人陳慶源說過:「我經常想,若當年的【社會實錄】版面可以結集成書,內容已是有份量的歷史資料了。」(註二)。可以想像,除了每日的新聞圖片外,《新報》的圖片庫肯定也具有不少寶貴而罕見的紀實攝影圖片。

有誰會知道《新報》高層會怎樣處理它的圖片庫?倒轉來說,或者博物館或相關學術機構也可主動提出合作或收藏的可能性?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這批視覺檔案落在一點不尊重歷史檔案的政府部門裡。我想最終的目的,就是不希望這批具社會價值的材料被埋歿或銷毁,並能好好處理後開放給大眾參考、索取和欣賞。

註一:Source: Hulton Archive – History In Pictures, Sarah McDonald, Curator
註二:Source: 《新聞人的心聲細語:一人一故事》p.167-169 註三:圖片來源:《新聞人的心聲細語:一人一故事》p.168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