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投票結束後的呼籲

投票結束後的呼籲

投票站已關門,結果已成定局。接下來,就是對結果的解讀。我想在票數還未出來之前,做一點點呼籲。

點評選戰結果,是傳媒工作的一部分。而在社交媒體世代,人人都是傳媒,更是人人都可點評。選舉有勝敗,特別是當結果不如預期,我們很想尋找各種解釋,來處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這是人之常情不為過。但是,尋找解釋可以很容易變成或被誤解為尋找責怪對象。我希望大家可以保持一定的冷靜,不要太快跳到結論。

我做數據分析,教書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和學生討論數據解讀的各種可能的邏輯謬誤。舉個例,人腦都習慣於製造關聯,無論這關聯是否真的存在。人腦也喜歡聽故事,當有一個可能的故事似乎能解釋某個現象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懶於追問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我最記憶深刻的案例,是特朗普當選。在開票之前,沒有人想過他會當選。到他真的當選了,落差太大,於是大家便一窩蜂的去找理由。第一個跑出的理由,是「中西部白人中年男人的逆襲」,說東西岸的精英過於自以為是,把對民主黨的支持視為必然。後來又有說法,稱不是民主黨支持者轉投特朗普,而是他們不喜歡希拉里所以投了給其他「鎅票人選」,或者沒有出來投票。這些說法很快炒熱,不同陣營借此互相攻擊。結論未達,裂痕已先做成。

到過了差不多一年,終於有比較詳細的數據出爐,有研究者發現上述的解釋或在個別州份是對的,但也有些州份其實是出於共和黨的州政府DQ選民,選舉本身的不公正才是決定因素。更別說現在才慢慢浮出來的通俄門調查了。

說這個案例,是因為我好肯定今次補選傳媒已有一些預先包裝好的故事要說,例如民協在西九龍或者民主黨在新界東有沒有放軟手腳沒有熱切助選,又或梁天琦得票和范國威失票之間的關係等等。我不會怪責傳媒,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很有新聞價值,而公眾也很想知道。但是,我要提醒一句,從分析到報道到評論,要保持嚴謹。

假設民主派的得票率在某政黨為區議員的票站下跌得比其他票站要多,並不等於我們就要怪罪該政黨。這現象可以有很多個解釋。甚至可能那個得票率本來是要跌得更低的,只是在該政黨的區議員力挺之下才沒有跌得那麼低。我們不能只看第一層的數據就假設知道答案。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由大學做中立的票站調查,以個人層面的數據回答問題。可惜,已很多年沒有大學辦的票站調查了。

傳媒有責任分析數據,但也有責任不作過度解讀。我們都該正視選舉結果,而正視的前提就是要接受事情往往可以有多於一個解釋。

面對風雨飄搖的世界,立場可以不一樣,但基本事實要尊重。如果人人扭曲事實,選取片面事實,或持陰謀論來重新解讀事實,我們將失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