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孫立平: 破解改革反思的意識形態迷霧

看來孫立平是想開拓中國式的超越左與右的的論述...不過我覺得當代中國左與右之爭, 並不是真的意識型態之爭, 而更多是政治位置或定位之爭, 當然, 當中夾集了很多意識型態取向, 但去年秦暉對左與右的分析, 就更展現出中國的政治脈絡, 而不是以實用主義的角度去看.

節錄自孫立平的 blog:

"左”與“右”的癥結何在?

記者:剛才您也講到“左”與“右”的問題。這樣的一對概念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位,許多分歧也往往與此有關。其中的癥結在什麼地方?

孫 立平:這樣一種意識形態化的爭論,其實背後有一個結,什麼結呢?我認為就是左和右的結。所以現在我們應當正面來面對這個結。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想問 題的基本方式,都是用兩分法,左和右,再分配和市場,國家和民間等等,我們都是這樣一系列的兩分法。這兩分法把它重疊起來,好象一端代表了舊體制,另外一 端代表了新體制,改革就是要從舊體制走到新體制。現實中的分歧就是這樣形成的。但問題有時並不是這樣簡單。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不平等問題。最早的 時候,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一個說不平等是市場造成的,一個說不平等是權力和再分配造成的。後來關於不平等問題的新制度主義理論提出,不 平等不是權力或市場固有的特徵,而是看它的位置,任何社會都有權力再分配和市場,占支配地位的那個肯定是推動不平等,占次要地位那個是彌補不平等的。但按 照我個人的看法,再分配和市場的作用在中國是走向了同一個方向。就像人走路走順拐了一樣。世行1997年報告當中講,15年當中中國由一個相當平均主義的 國家成為相當不平等的國家,這在世界還沒有過。為什麼在這麼短的一個時間裏,不平等的狀況急劇地惡化,就是這兩個重要的機制共同地推動不平等的擴大。

這 也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現在很多爭論,包括一些經典的理論,都是以一個基本假設為基礎的,就是把權力和市場看成是兩個截然對立的東西,是此消彼漲的東 西。但是我們現在看到,這兩個東西在中國結合起來了。這就意味著我們很多理論背後的那個基本假設可能有問題了。現在的問題就是權力和市場結合到一起了,於 是就出現了人們所說的權貴結合的問題。在這個權貴的結合中,市場是權力在當中起作用的市場,權力是在市場當中行使的權力。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而我們 在改革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就發生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學家鐘偉曾提出過“新雙軌制”的提法,簡單說就是要素市場的非市場化和商品市場的市場化的結合。有了 這種結合,就可以在要素市場中廉價獲得資源然後在商品市場上高價出售,以獲取暴利。我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關係的扭曲,都往往與這兩個因素共同的作用分 不開的,如扭曲的勞資關係,失衡的城鄉關係,難以整治的官煤勾結等。

比如最近引起爭議的“補償論”就是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張維迎關於改革中領導幹 部利益受到的損失最大的觀點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因為這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感覺不一樣。張維迎是這樣論述他的觀點的:在改革前領導幹部的地位最高,特權最 多,如當時只有領導幹部可以安電話、坐飛機、坐軟臥,而在改革中,他們的這些特權基本都喪失了。如果就所涉及的電話、飛機、軟臥而論,這麼說也不是完全不 能成立的。但這裏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即在改革前雖然權力和特權的作用比現在更為突出,但由於沒有市場的條件,權力作用的範圍或能夠獲得的收益是受 到很大限制的。

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以後,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呢?它涉及到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選擇是什麼?假如 按照過去的思路,我們可能是這樣的區分左右的立場的:一方把現在的問題歸咎為市場,解決的辦法就是用權力干預市場;另一方,則把現在的問題歸咎為權力,就 是要用市場儘量地去衝擊權力。這是我們過去對立的一個基礎,或者體現兩個基本的思路。但是現在這兩個方面已經結合起來了,我們面對的問題就不是這樣了。面 對的是什麼問題?這就是需要如何對這兩者各自進行規範,而且防止兩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