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吉卜力遺言——《回憶中的瑪妮》無劇透影評

作為被吉卜力傳奇俘虜的一代,總要在完結之時,留下些字句。

假如讀者仍未入場觀看《回憶中的瑪妮》(下稱《瑪妮》)一片,有三點值得在觀影前留意:

1.《回憶中的瑪妮》改編自1967年同名小說《When Marnie Was There》
2.《回憶中的瑪妮》,非宮崎駿作品
3.《回憶中的瑪妮》為吉卜力團隊最後一部動畫片。

關於第三點,在此交待些許背景。吉卜力團體的解散(正確說法:重組,但作畫部將撤銷),其實早於一三年時己由鈴木敏夫與宮崎駿在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 The Kingdome of Dream and Madness 》中談到,原因大抵也是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傳統匠人工作坊困境及與大流商業環境格格不符,致鉅片背後財政壓力龐大,而《輝耀姬物語》的票房失利,促使吉卜力工作室的終結。

所以,吉卜力重組並非新聞,在香港充其量就佔了報章的一個角落,也許也充當了推廣《瑪妮》的一句宣傳語,什麼「吉卜力最後呈獻」云云。嘆息半刻,卻沒有什麼鬼才殞落,或對動畫行業打擊的感覺,畢竟吉卜力就是吉卜力,與主流動畫不坐一條船,存在感很強,也很孤獨。筆者就是帶著這種些少婉惜,幾絲不甘的心情入場觀看,喂,香港人嘛,仲可以點?

嘗試在《回憶中的瑪妮》尋吉卜力遺言?

既然吉卜力會解體,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此團隊的遺作,衍生
「吉卜力團隊會將遺言(Well, Literally) 放入《瑪妮》的劇本嗎?」
的合理推測。當然,只是合理,卻非必然,吉卜力依舊可透過各類仲介發揮其影響力,實也不必鬼鬼祟祟在片中穿插什麼秘密隱喻。但這無礙影迷會在賞片同時聯想吉卜力遺言存在本身的可能性與趣味,就是說不定會有,這想法才夠犯賤,才值得去實行。

疑點一:第一次的雙女主角?

 正如前文所言,《瑪妮》非原創作品,改編自1967年的同名小說《When Marnie Was There》。要說當初為何選這小說作藍本,網上翻查,只道鈴木敏夫愛上該故事,搭上米林宏昌導完《借物少女》的餘韻未了便決定開拍。

 回想吉卜力以往的作品,改編作就兩套,一套《宅急便》,一套《紅花坂》,絕非多數。而吉卜力的故事什麼時候出現過雙重女主角?千尋配白龍,吉岡配公爵,艾莉緹也有個翔呀,結論就是女主加男配,要麼就乾脆男主女配,男女身份的平衡一向保持。呀,龍貓,次子與草子算上半個。不過那可是姊妹,而且老爸也算有戲份。所以到底有邊套吉卜力無男角?無。

但《瑪妮》,就脫框了。中段為止,片中的女主角(吉奈)很酷的擔下了男性的角色,與瑪妮的互動是大刺刺的。有些分鏡與對白更營造出令觀眾驚訝又尷尬的小百合氣氛。(利申:筆者非保守派)這對於吉卜力,甚至是一貫動畫電影的角色擔當分配來說相當新鮮。

 為何鈴木要挑一個新鮮的故事作吉卜力的收尾?

宮崎峻曾言:「我是一個20 世紀的人,我不想面對21 世紀。」

尤其是從紅花坂開始以後的吉卜力作品,帶著極濃烈的舊日本時代風格。以筆者想法,實在很難預測《瑪妮》會是一個突破男女框的作品,而非沿著回憶小品的路向走。要以增大新鮮感為由,也不是說不通,只道有些少牽強,尤其對於一份遺作而言,更顯突兀,好好收尾不好,為何製作人的鈴木偏又來個驚艷?難道是有什麼訊息?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