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市區重建的代價(一)

市區重建的代價(一)

作者:何尚衡

市區重建的目的是為了令舊區的居民有更理想的住所、向商戶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但很多時候政府的重建項目都只令一小部分的人得益,其他人均成為輸家。本人並不反對市區重建,在外地亦有不少成功的例子說明重建的確能令當地的居民生活得更美好,甚至還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但本港政府的重建項目往往目光短淺、教人失望,只短暫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和賺取了豐厚的回報,長遠來說卻令香港蒙受損失。政府尋求的應是雙贏的局面,而不是光從自己的經濟考慮出發,然後說服意見不合的人和受害者退讓、和解以致接受。

重建間接令低下階層的生活雪上加霜
重建對業主來說可能是一大喜訊,因為單位能夠以比市價高的收購價出售,但對租客和在那區購物的人來說則是惡夢。重建後租金飆升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除了要支付清拆、設計和建造樓宇的費用外,發展商還要從中獲利。為何金融海嘯發展至今,縱使燃油、物料和糧食的價格回落了不少,市面的物價仍然居高不下,有的甚至不跌反升?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租金的變動不大,租戶要支付高昂的租金,所以減價的空間不大。舊區的一個可貴之處就是經過了那麼長的一段時間,業主已經收回成本,租金亦隨着大廈老化而下跌到一個穩定且合理的水平,租戶不必日夜擔心租金突然上升,此所以在舊區的商店和食肆所售賣的東西比新近落成的較廉宜。現在低下階層尚可到舊區購物,維持基本的生活質素,但若所有舊區都以現時的模式重建,筆者不敢想像他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盈利不多的老店舖又如何生存。

香港不再多元化
香港其中一項優勢和特點,就是比一般城市更多元化。過去數十年由於資訊流通發達,加上社會自由開放,市民容易參與各項發展,令香港在各方面都能不斷進步,也構成了獨特的城市面貌。但這項優勢已隨着舖位和辦公室的租金不斷上升而漸漸消失。重建後的昂貴租金,只有售賣某類產品(如高級時裝、化妝品等)的店舖和大型連鎖集團才付得起,間接令店舖的類型單一化,城市的景觀也愈趨乏味。政府說重建後有助提升店舖的質素,但實情卻是市民的選擇少了,物價也高昂了。中環蘇豪區最與眾不同的一項特質,並不是中外的餐飲業與畫廊共冶一爐,而是新舊融合的神來之筆。簇新亮麗的酒吧、餐廳與別致的畫廊以及工作室和大排檔、席地而坐的小販、老店舖和住滿「老香港」的住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卻又相處融洽,產生了神奇的化學作用。可惜政府就是對舊的東西看不順眼,要把它們連根拔起,決定重建附近的嘉咸街和卑利街。相信重建後那區的商戶和住宅租金立刻會水漲船高,老店舖將會站不住腳,路邊的小販也會被評為有礙觀瞻,蘇豪區將「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