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愛》.鄰舍的責任

前言:

已故波蘭天主教歷史學家Bronislaw Geremek (1932-2008)指出貧窮不單是經濟和物質層次的問題,同時是文化心理與社會地位的問題。(1)貧窮不滅,我們一生卻在累積財富,彷彿那堆個人資產可以「帶落去」一生一世,並以「最少的付出爭取最大的收穫」為每天生活指引,我們都成了格價專家,直至精神貧窮。然而,拿撒勒耶穌經已招聚我們成為上帝王國的群體(Contrast Society),筆者打算跟大家一起回到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嘗試簡單重溫耶穌三年宣教生涯對貧窮和財富的言教身教;並初期教會保羅對愛的定義和實踐。

耶穌呼召十二門徒,並在村落服侍和宣教的意思並不是:1)耶穌知道自己踏上十字架的道路將會震撼全國,影響後世,因此要搞個品牌和收徒弟;也不是:2)這個三年宣教生涯的大Project,要招募義工或受薪同工幫手。而是,當耶穌在耶路撒冷宣告上帝國降臨時,是要招聚一個另類社群,按著上帝國的標準來生活,將當代羅馬和猶太社會的價值觀對比開來。(2)這個群體其中的服侍教訓是這樣的:

  1. 尋求並接待社會邊緣人士,包括:疾病和支體殘障、稅吏和外邦人、妓女和被鬼附的人、女人和孩童等。將他們招聚建立親密的團契關係,藉以批評宗教權勢集團對他們的壓逼。(3)
  2. 錢財釋出那種助長貪婪、偶像崇拜的精神奴役力量。耶穌宣告錢財為不義的(mamona tesadikias),藉此批評財主貪腐並累積過剩物資、對窮人的剝削。(4)

耶穌的受死和復活;並五旬節的降臨,都預示上帝國那將要來到的新世界,已經猛然闖入,我們正活於耶穌基督復活、升天與新天新地大結局中間的新時代。耶穌重新定義的新群體新子民──教會,先睹為快,將上帝國的價值活出並宣講。(5)而保羅於初期教會中對愛有兩方面的定義和實踐:

  1. 愛並不是啟蒙運動.現代主義下存在主義的愛(我被愛故我在);或現代愛情小說浪漫甜蜜的愛。而是,愛(agape):代表在基督耶穌裡敬拜神的教會群體,他們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道德背景,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信仰階段,都一律不分你我,以愛接待。(6)
  2. 愛(agape):並不是那種甜蜜溫馨的感情,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中,實踐彼此幫助和互相守望。尤其保羅向帖撒羅尼迦信徒表明,特別是關於金錢上的賙濟(7),此乃非血緣親屬和非生意夥伴之間,也要彼此接待與支持。

總結:

筆者嘗試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指出香港貧窮背後的經濟論述和政治因素並不全面。關於貧窮問題的歷史,在教會內外和世界學院都有認真和富啟發性的研究,筆者期待以此文章拋磚引玉,讓後輩繼續努力發掘和思考,並將貧窮問題放在心上,領受信仰的召命。筆者曾經待業一年,識於微時的弟兄姊妹和導師的關顧和請客令筆者猛然醒覺,不敢相信過往導師關於捨己的教導竟變成活生生的事實,正如保羅感言:若非神的大能作工,便不曉得是甚麼了。(8)

註釋:
(1) Bronislaw Geremek有探討歐洲和世界貧窮歷史的著作,參:Geremek, Bronislaw (1932-2008), Translated by Agnieszka Kolakowska, “Poverty: A History”, Oxford UK: Blackwell Pulishers, 1997.
(2) 馬歇爾(Chris Marshall),吳秀麗/杜明明譯:〈上帝王國的運作〉,《王國降臨》,香港:FES Press,2008,pp.111-142
(3) 太11:2-6;路7:18-35;16:15
(4) 路16:9;6:24-25;20:47等
(5) 湯姆.賴特(N.T.Wright),童欣儀譯:《翻天覆地:重新看見耶穌是誰》,台灣:友友文化,2004
(6) 加三28;湯姆.賴特(N.T.Wright),白陳毓華譯:〈神所更新的人類〉,《再思保羅神學爭議》,台灣:校園,2000,pp.203-227
(7) 帖前四9-12;於古代地中海世界,家人和生意夥伴是獲得金錢支持的正常網絡,參湯姆.賴特(N.T.Wright),《保羅神學嶄新觀》,香港:天道書樓,2008,pp.-259-277
(8) 歌羅西書一9;Ibid, pp.25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