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溝淡論」站得住腳嗎?

「溝淡論」站得住腳嗎?

筆者: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葉健民教授

「反蝗論」其中一個極端的觀點,是中共刻意以大量大陸移民湧入香港,以「溝淡」港人成份,並透過選票數目的不斷增加,逐漸控制香港政局。這種論調,背後假設了移民是一個由上而下精心策動的政治策略,而非個人選擇,但這與單程證來港人士總體依然以家庭團聚為主的事實,並不符合。但有人會反駁,即使移民不是中共精心設計的殖民手段,但來自大陸的人由於成長經驗,價值觀往往有異於土生土長的港人,也不會認同以中港矛盾為動員主軸的泛民政黨,始終會較傾向於支持親中政黨,自自然然會成為他們的票倉,客觀效果上,也會助長了北京在港的政治影響力。

究竟大陸移民是否必然是親中政黨的「鐵票」來源?他們的政治觀點又是否和土生土長的「真香港人」截然不同?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於二零一四年進行了一次地區調查,訪問了近千名人士,並運用調查所得的數據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我們把調查對象分為四組:本地出生人士、來港一至三年的大陸移民、來港四至六年的大陸移民,和來港十年或以上的大陸移民,對比他們在近年社會重大爭議中的態度,以印證新移民必然親近親中政黨的說法。

從表1的數據來看,有幾點值得深思:

第一,在大部份爭議中,本地出生人士確實與大陸移民在取態上有明顯分別,當中以純政治議題如爭取普選行政長官、平反六四、反對廿三條立法的支持比率,平均差距有近20個百分點。 在涉及有中國因素的大型基建爭議上, 差別雖然略為收窄,但四組人士的分歧依然明顯;

第二,在純民生議題上,如爭取標準工時立法、全民退保問題上,四組人士態度卻近乎一致,而這些議題均為泛民政黨與親中政團如工聯會所重視;

第三,雖然本地出生人士與大陸移民在多數問題上的取態有明顯分歧,但若細心比較三組來港年期不同的大陸移民的立場,卻可以看出一個頗為一致的規律,就是居港日子越長,移民的取態會與本地人越接近;

第四,大陸移民在大部分問題上沒有意見或「一半一半」的表態比率遠高於本地出生組別,除了首兩項民生議題外,差不多在每項爭議中都有四成以上舉棋未定,立場飄忽。

這些初步的分析顯示,雖然大陸移民與本地出生人士在很多問題上立場並不一致,但這些來自大陸的人士大多對社會議題態度開放,可塑性強。同時,他們也可能會受本地社教化過程影響,隨着歲月,逐漸拉近與本地人思想上的距離。

但是,在政治現實中,大陸移民又是否與親中政團較為親密呢?從表2可見,內地移民對親中政團如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欣賞程度,雖然略高於對泛民政黨,如民主黨和公民黨的評價,但他們和本地人在取態上的差距,最多也只在10個百份點以內。更重要的啟示是,七成以上具內地背景的受訪者,並沒有明顯的傾向去支持任何一個政黨,更談不上是親中政團的鐵桿支持者。表3的數據,也進一步說明即使內地移民較為欣賞民建聯,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些數字顯示,並不是所有新移民初來埗到,便馬上與親中政團一拍即合。反之,來港三年以內的新移民對這些政團的認同程度,其實和土生港人十分接近。換言之,就算是愛國政團,也需花盡心力去贏取這些內地移民的歡心。純粹因為他們出身的背景,去斷言內地移民必然會支持親中政團的說法,並不成立。

民建聯何以能在爭取內地移民支持上有較好的成績,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純粹是因為「蛇齋餅粽」策略有效,也有人相信是內地出生的民族觀念、政治價值觀和成長經驗,令他們更靠近愛國團體。

政治認同固然受到多個因素影響,政治資訊來源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而當中又以媒體的影響至深。因為媒體如何去報導、講述和分析新聞故事,對相關的「社會事實」如何呈現在大眾眼前有直接影響。但從表4的數據來看,本地出生的人士與內地移民的選擇極為相似,就是兩者均十分倚靠本地媒體提供的資訊去理解社會事務。不論是本地出生抑或來自內地,最多人閱讀的依然是《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而在兩個群組中,均沒有人表示會經常閱讀《大公報》和《文匯報》這類中央宣傳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內地移民確實較本地出生人士更多透過瀏覽內地互聯網取得時事訊息,但這個比例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總的來說,不管受眾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還是新來港的內地人士,都主要依賴本地媒體去了解政治,從類近的途徑去接收時事訊息。在一定程度上,泛民和親中政黨,至少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一較高下,爭逐民情。

結語

所謂「人口赤化論」,認為大陸移民是民主天敵的說法,並未得到是次調查結果所支持。相比泛民政黨,親中陣營自然有各種優勢去取得內地移民的支持,但這並不意味他們便是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天然粉絲」。他們與愛國組織看似情投意合,當中其實存在一個爭取的過程。而他們的政治立場,亦可能會隨著生活經驗與土生土長的港人越走越近。新移民會因應個人經驗、朋輩影響以至社會輿論去判斷,哪個是最關心和重視他們利益的政黨。任何政黨都必須努力耕耘,才有收獲。

【社聯政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