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研究:劏房戶4成收入交租 人均居住面積僅47.8平方呎

中大研究:劏房戶4成收入交租 人均居住面積僅47.8平方呎

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

(獨媒特約報導)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合作進行研究,訪問66個劏房戶,發現劏房戶的平均租金上升至佔收入41.1%,但人均居住面積則下跌至47.8平方呎,反映劏房戶居住情況持續惡化,比官方數字更嚴重。

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認為,租金越來越貴,而收入升幅遠比租金升幅低,所以租戶只能「越搬越細、遠和差」。他指出「住戶需要不斷壓縮人均居住面積來達至可負擔水平」,人均居住面積甚至比公屋標準下限的7平方米更低,更遑論與國際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比較。

姚松炎指出,政府的數據是以全港中位數來作指標,沒有處理質量上的變化,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而是次研究以「一比一」方式調查,即就66個劏房住戶的租金、家庭收入和居住面積等多方面作研究,更能反映香港租金房屋的嚴峻問題。他續稱,希望是次研究可以讓政策制定者清晰知道,現時需要新的政策去紓緩劏房住戶的問題,他又指「過往把錯脈、不能斷症」,政府的數據有誤導性,使大眾及政策制定者誤以為情況屬正常,實情是過去十年租金都比家庭收入更高。

租收比兩年升一倍

政府於2013年曾委託「政策21」進行逐戶劏房調查,報告指出劏房戶租金佔收入比率(租收比)為接近30%,而人均居住面積為67.6平方呎。然而,研究方法並無考慮租戶會為了達到可負擔水平,而搬到更細更差的房屋,即租收比於租金升幅高於家庭收入時會被低估。而對比兩次的調查結果,表面上平均呎租只有近30%的升幅,可是人均面積卻有明顯的差異,以2013年67.6平方呎作基準,劏房戶的租收比上升至72.8%,兩年間升了一倍。

batch_11235451_10153106760178208_3828306165984525454_o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

長、中、短政策建議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認為,劏房問題非一朝一夕便能解決,需要制定長遠的政策,所以研究提出長、中、短政策及指施,互相配合。

長期政策方面,於市區內興建出租公共房屋及鼓勵不同機構參與興建公屋;中期措施而言,房委會應收回市建局重建區土地興建公共房屋,及開展租務管制討論,如租約訂定和租金升幅等,針對業主為增加利潤將租金於短期內不斷上調及使租期越來越短。賴建國更形容劏房住戶「肉隨砧板上」,為了生活即使租金升幅亦要接受,又指住戶居住在劏房是「用條命嚟博」,劏房容易發生火災。

而短期措施方面,政府應設立過渡性房屋,如將市建局的安置單位及政府部門的空置宿舍和校舍租出。賴建國批評,政府應該有新思維去處理劏房問題,又質疑政府於政改方案否決後,聲稱會處理及關注社會民生問題是否屬實。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將繼續就呎控租收比的真正變化作調查,下月將公佈有關劏房的租金指數。

記者:廖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