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黨政治的革新之路

政黨政治的革新之路

文:學聯秘書長 羅冠聰

區選落幕,泛民、建制議席都維持在與上屆相若水平,大格局沒有變化,依然是「山河一片紅」,但政治素人冒起,在區議會搶灘成功,則是是次區選的焦點。非傳統政黨背景的親民主派候選人一共獲取八席,顯示了政治素人的地區工作潛力外,亦道出有實力、意圖參與政治之人士,未必有動力進入傳統政黨的現實。而這個問題,也是全球化的現象。

跨國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IDEA(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上年發表一份針對亞洲及歐洲公民運動以及政黨政治的調查,指歐洲的政黨成員數目自80年代起已下跌一半,英國保守黨更從80年代的300萬黨員下跌至15萬的新低,各黨亦存在平均年齡老化的問題。

公民運動在近年變得相當活躍,與政黨政治的衰落存在相當明顯的關係。隨着通訊科技發達,政黨暴露更多缺陷,越來越多市民加入公民運動,而拒絕參與傳統的政黨政治。IDEA另一份研究指出,全球超過九成人口的地方,大型和較激進的示威越來越多,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公民運動的頻率比其他地區更高。香港近年的七一遊行、反國教、622公投以及雨傘運動,亦展示了市民參與公民運動的熱情,抗爭的頻率遠比以往高。

雨傘運動後,許多有實力的潛在從政者都選擇棄傳統政黨而去,轉而成立新的政治組織,青年新政便是最佳例子。有研究指出,市民普遍對傳統政黨信心下降,要令市民重拾信心,需要更頻繁地接觸市民,建立信任基礎,亦必須與公民運動有一定的合作以及互動,在大量市民投入的運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政黨亦必須更積極地與民間組織建立連結,從而建立更高的社區知名度以及對公民運動更正面的形象。

此外,面對黨內民主,政黨需要更完善地回應市民的訴求,建立廣泛的問責機制,例如建立完全獨立於領導層、並手握執行權力的內部調查機關,使內部決策以及黨紀調查都盡可能做到公正透明,亦避免黨內出現威權態度、貪腐的問題。

積極與公民團體結連

放諸香港的語境,傳統政黨必須以更謙卑的態度回應市民對於他們黨內民主的問題,例如老人政治、黨員違規的情況必須嚴加處理,亦應更積極與公民團體、民間組織結連,以尋求在公民運動發生時更好的能動性以及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市民投入公民運動是全球的大趨勢,但IDEA報告亦同時指出,公民運動的參與者切忌因政治現實而對政治冷漠,應將失望轉化為參政的動力。2011年印度發生大規模反貪腐示威,部份核心成員在運動後成立印度平民黨,積極投入德里市議會選舉,2013年取得29席成為第二大黨,2015年更在70席中取得67席,成為執政黨。

在香港,今次區選旗開得勝/高票落敗的組織,已證明他們具備足夠實力投入政治,但未來如何與公民運動合作、持續取得市民信任,才是最艱困的考驗。現時傳統政黨假若只以老本在政圈打滾,而不好好檢視與公民社會的合作以及內部民主、紀律問題,在運動中走出來的市民不可能被輕易打發,不可能無條件地繼續擁護只有政治旗幟而無群眾連結的政黨,這些政黨被潮流衝擊也是早晚的事。

全文亦刊登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