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主派本來應該四席全敗

民主派本來應該四席全敗

1. 選舉過後,各路人馬一如所料立即出來為選戰結果提出各種解釋。正如前文提及,第一時間說出來的解釋受信息和情感所限,未必完全準確。因此,我們更要冷靜應對,避免不必要的撕裂。經過一天時間,看過不同評論抓著選戰的某些節點分析,當中有好有壞,我想在此加兩句意見,也說一說我到目前為止見到的「大局」:民主派本來應該四席全敗的。

2. 首先,因為九西輸了,所以很多朋友都特別關心九西的選情。香港01和明報都分別做了地圖劃出姚松炎和鄭泳舜的勝出地區,例如這個。我本來也想過要做這樣的一張地圖,但很快便發現這地圖帶來的誤解可能比信息還要多。本專頁的長期讀者都知道,我很強調看數據不能個別看,也要看數字所處的情境(Context)。對選舉,看個別候選人在個別選區的勝敗是遠遠不足夠的。舉個例,甲候選人在某票站贏了不一定是好消息。可能預期中他是要贏兩成的,開票出來只贏幾票,那就變成壞消息了。這種思路告訴我們不要只看結局,也要多看過程,而過程也是新聞的一部分。

3. 在這案例中,如果我們只把九西的結果劃出來,讀者很快便會把注意力放在姚松炎在哪些地方輸了,然後便假設這些地方起了勝負的關鍵。事實是姚松炎本來就預期會在這些地方輸掉的,真的要找出關鍵的所在地便得再問預期和實際的差距。然而香港01和明報由於只看結果,所以都得出啟德的兩條公共屋邨是「關鍵」的看法。有些網上的評論甚至會再進一步,直接說這兩條邨是新移民邨,所以姚松炎是敗在新移民手上云云。首先,學術用宏觀統計數據用來解釋個人行為,往往會犯區群謬誤。但這些推論後面還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啟德的兩條公共屋邨在上屆選舉已經入伙了,但民主派在上屆卻沒有在這兒大敗。今次變成大敗,就不能單純用人口解釋了。翻查數據,建制派的票數在啟德的兩個票站其實是下!跌!了!那麼為什麼民主派這次會大敗於啟德呢?原來是民主派的票數大幅下跌所致。一來一回,差距就拉闊了。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啟德,應該去問的不是所謂的新移民票,而是為什麼有些啟德居民在16年投了民主派到18年卻沒有再投。不過,如果我們要看民主派的票數大幅下跌,那麼跌幅比啟德更高的地方到處都是,把啟德說成「關鍵」就未免誤導。

4.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回到「大局」的討論,也就是今次的這張信息圖了。姚松炎敗於西九,一方面是因為民主派的票數下跌,另一方面是因為建制派的票數沒有下跌,甚至整體有微升。同樣一來一回之下,就出現「爆冷」的結果。這點今天蔡子強在明報有詳細的討論,我這兒也引用了他的數據

5. 這個「大局」重要,因為要說民主派票數大跌,這並不限於姚松炎在九西,區諾軒在港島和范國威在新東也同樣面對巨大跌幅。但港島和新東沒有輸,因為陳家珮和鄧家彪一樣跌了。事實上,如果區諾軒和范國威再跌多一點,或者陳家珮和鄧家彪跌少一點,四席全敗已經發生。

6. 為什麼鄭泳舜的票數沒有下跌,我沒有完整的答案,不過陳家珮和鄧家彪選得很差倒是有目共睹的。問題是既然建制派有能力穩住鄭泳舜,他們很可能會在將來的其他選戰複製這經驗。如果民主派的選票不回流的話,就會見到終結的一天。

7. 這兒我想順道展開蔡子強提到的一些觀點。范國威的跌幅其實比姚松炎的還要大,只是沒有輸掉而不用成為「箭靶」。那麼為什麼范國威的跌票這麼多?今天蘋果有一張散佈圖或能解釋這件事。圖中可見,梁天琦在 2016 年補選得票率越高的選區,范國威今次的失票率也越高。這點和輿論認為本土派寧願不投票也不投給范國威的說法十分吻合。不過話分兩頭,九西也有本土票,但姚松炎的失票率似乎卻和本土派在 2016 年換屆的得票率沒有什麼關係。而從蘋果的這張棒型圖可見,鄺葆賢在黃埔成功保住民主派的票源,而黃埔正正是游蕙禎的票倉。如果新東的本土派拒絕范國威,但九西的本土派卻接受姚松炎,那背後到底是范國威和姚松炎的分別,還是新東和九西的分別,就是另一個題目了。

8. 最後說一句:團結是力量。一九九五年的立法局直選行單議席單票制,結果民主派大勝,因為大家在北京面前團結一致。北京眼見如此,九七後變把選舉制度改為比例代表制,誘發民主派的不斷內部分裂。二十年過去,民主派已經分裂得就算回到單議席單票制,也再無必勝把握。前面的路如何走,無論是政界精英,還是每一個選民,都應該深思。民主派在立法會距離失去三分之一少數已經不遠,一旦失守則 831 式的政改就會通過。千萬不要到時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