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工如何介入災後重建?

雲南魯甸地震再次引起公民社會和志願者的關注,大量志願者到災區協助救援及捐贈物資。未來一周拯救生命的緊急救援的階段應會結束。下一階段是臨時安置,有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多數災民要住進臨時帳篷區,少量會去投靠親友。根據我在北川看到社工介入的經驗和與同工商討出的總結,我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供大家同工參考,希望社工介入災後重建能少走一些彎路,真正能改善災民的生活。

在臨時安置階段,硬體的工作是除了設立安全及衛生的營區外,清潔食水的供應是重點工作。另外部份災民面對親人傷亡,出現的情緒問題亦會持續。過去汶川地震時便有不少心理諮詢師、社工、以至志願者進入臨時安置點希望能進行心理「諮詢和輔導」。希望能開導和陪伴災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於缺乏專業的訓練, 重複對受災經過及心靈創傷的提問不是直正的關心,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傷害。大家都聽過災民出現”防火、防盜、防諮詢”的說法,這流傳或許有所跨大。但給社工的啟示是明確的,就是不同專業的分工和合作。個人及家庭的心理諮詢服務應交由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團隊負責,這階段社工不宜單單作心理諮詢工作。

我們社工可考慮依據我們的所長以社區工作手法來介入,令居民可以有信心面對災後的生活。令社區成為一個集體是令居民有信心的重要手法。透過與居民討論一些集體的事情,例如如何獲得、儲存和分配清潔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如何設立公共廁所、浴室以至煮食區及制訂有關設施管理和使用辦法。發動居民動手參與解決這些具體的事情,令大家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所長,不單能增加個別災民的自信,更能透過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重建社區這個集體。

在臨時安置的帳篷區的兩三個月中,政府會動工興建簡易的板房,讓居民生活兩至三年的時間,等待災區整個社區設施和房屋正式的重建。

在籌備興建板房區的時候,社工亦有機會發揮我們對群眾不同需求的掌握,以社會規劃的手法,提醒政府要在居住區外,考慮設立商業區讓小飯店、小商店的設立不單解決居民生活所需, 亦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商業區外亦可要求設立一些室內及室外公共空間,讓老人及小孩有聚腳點及活動的空間,有條件的可考慮設小型衛生所及圖書館,以滿足不同年齡層災民的需要。

在板房建成時,應是社工介入的黃金時機,社區相對有兩三年的穩定時間。社工便應利用公共空間、聚腳點和活動中心,開展文康活動及進行小組介入。文康活動如婦女及老人的廣場舞活動,成立老人、婦女及兒童小組,作定期聚會。亦可安排志願醫護人員到社區為老人檢查身體, 作健康教育等等。目標是透過社區各項服務及活動,建立社區的社會資本,增強社區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單是面對地震災害的困難,亦同時兼顧農村大量成年人出城打工,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兒童的問題。

在原社區重建時,統建統修及對口援助故然有規模經濟,效率高的優點,但是在建築過程中經常出現超前發展新建房屋。例如小別墅的現象如農戶多燒柴,無收入支付天然氣的開支,住房附近最好可以養一些家禽和豬及種一點菜,才能讓他們有生計。這些居民生活的處境,社工有責任讓居民發表意見,令有關官員及承建商能夠更細緻的設計及興建符合居民生活的房屋及社區設施。這樣居民的生計才能可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