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羅致光個腦諗乜?

羅致光個腦諗乜?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發表一篇網誌,批評年輕一代常懷緬一些他們沒有經歷的過去。筆者不知道,IQ高達160的羅局長是出於政治表態的需要,抑或真的不明白年輕人的想法,才會有這番言論。

年輕一代「懷緬」過去,其實是宣洩內心的不滿居多。她/他們對政府的不滿,對生活的不如意,以至對未來的無希望,都不為身處高位者所注意或重視,反而常常被一眾老seafood瞧不起,像羅局長那樣用一種「我食鹽多過妳食米」、「等我教精你啦」的口吻出言嘲諷、告誡。年輕人將精神(部分)寄託在過去,懷緬英治時期的美好日子,除了稍為舒緩內心的無力感,亦是對特區政府無德無能的一種貶損和抗議。

如果羅局長能以身作則的話,那他好應該示範一下,面對過去,或者歷史——不論自己有否親身經歷過——除了「懷緬」之外,還有甚麼值得做。例如,從過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筆者認識不少社福界的朋友,她/他們對一筆過撥款深痛惡絕,而這種於2000年通過的撥款方式,正是羅局長當年任社福界議員時,大力配合時任社署署長的林鄭所促成——羅局長有份倡議方案,還在立會投票中投贊成票,將香港社福界推向厄運。佢口中呢個制度的好處是彈性和放權,筆錢交由機構管理層靈活運用。但所謂靈活,其實只是向社福界引入商界思維,將管理層變CEO,破壞機構固有的人手編制。CEO為慳錢而壓搾新人,造成新舊員工的分化,行政工作先於社區服務;樣樣計到盡的管理,除了打擊社福界的士氣,亦削弱人才的培養。而這些新人當中,很多都是年輕人,面對只為跑數捨棄質素的荒謬制度,她/他們怎會不緬懷過去呢?作為始作俑者之一,羅局長,你懂得那些有志於服務人群、但身為社工的價值備受踐踏的年輕人,她/他們會有甚麼感受嗎?

事實上,問題不止在於一項政策的好壞,更在於局長要將社福服務市場化、商品化的思維。十多廿年前,羅局長便大力反對最低工資,揚言設立最低工資將更不利競爭力低的勞工,同時會加重中小企負擔。這是迷信市場和崇尚大巿場小政府的人的套路。但實情如何?筆者曾經在《張五常欠一個解釋》寫道:「以香港為例,最低工資自2011年5月實施至今,剛好七年,但調查顯示,它沒有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那些甚麼最低工資好心做壞事、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的恐嚇言辭全然沒有成真,羅局長是否應該重新檢視你信奉的那套市場至上思想,從而大幅修改你的施政方針呢?

社會福利界的邵家臻議員,去年曾撰文批評羅局長,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你不論在大學做教授,或是在立法會做社福界議員,都是扮演政府『改革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的『大腦』角色。由大大小小的推動社會服務『市場化』之顧問研究,到2000年更代表社福業界支持整筆過撥款制度,到近年你成為關愛基金主席,協助政府補漏拾遺;就是眼前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也是你以學者身份有份撰寫的。我還記得,你如何運用數學天賦,將服務需求率、服務規劃比例等數字玩弄於股掌之中。」

面對過去,確實不應該只是「懷緬」,尤其有權有勢的高官,更應該多聽反對者的意見,藉此檢視自己的歷史,找出盲點。切勿自以為聰明過人,其他人只是一般見識,世事沒有人比你看得透、看得準。羅局長,你同意嗎?

延伸閱讀:《市場,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