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領展如何成為社會公敵——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二)

領展如何成為社會公敵——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二)

2018年6月6日,領展(0823)行政總裁王國龍表示,去年出售多項物業後,現無計劃再賣資產。但言猶在耳,領展在9月24日公布,擬評估資產組合,可能涉及資產出售。到了12月12日,領展更宣布以總代價 120.1 億元,將旗下 12 項物業出售予基滙資本為首的財團。正如說「在這一分鐘不考慮」,掩飾司馬昭之心,都係想留一條日後改口的尾巴:「呢分鐘姐,無話下一分鐘唔考慮喎,唔算講大話丫!」堂堂上市公司高層,管理過千億的前公共資產,面對提問,像政客般出口術,以免被人追問社會責任而感難堪,都可謂訓練有素的結果。

領展有幾貪得無厭,把小市民小商戶榨乾榨盡之類的新聞,大家耳熟能詳,領展高層亦心裡有數。公眾形象差,始終不是好事,故領展一直有暗中行動,但如果不是去年底爆出醜聞,社會大眾很難知道這間大企業的手段有多卑劣。原來領展是會搵人恐嚇立法會議員,如果再批評佢,就不再租辦事處畀佢。該醜聞的主角李兆富,多年來收錢替領展做研究,經常在報章、雜誌及網站撰寫專欄撐領展。究竟這類輿論工作有幾多人參與,外界不得而知,但領展連立法會議員都敢郁,經常要與領展周旋的區議員當然不會獲優待。

據區諾軒議員所講,領展公關一向非常留意區議員的動向,亦會約區議員吃飯,當區議員就某項拆售計劃約見領展高層時,對方會提出條件,安排見面後,不能再公開批評有關計劃。區諾軒形容此舉是「利誘」區議員噤聲。事實上,這十多年來,被領展害到雞毛鴨血的苦主不計其數;中間又發生過天星皇后、反高鐵、反國教和雨傘運動等抗爭,卻未聞有領展苦主發起大規模行動捍衛自身權益,也實在耐人尋味。主流泛民和建制派不是沒有抗議,但多數無下文,很少會像羅冠聰和區諾軒跟進田灣商場那樣產生實際影響。這也難怪,連林鄭都話無符,其他反對領展作惡的人,用表態方式施壓又怎會不是得個樣,交下差呢?

領展作惡多端,卻獲利驚人,股價居高不下,實在値得拿來做學術研究。但除了大學商學院曾經邀請王國龍演講外(後來王突然稱病缺席,有意到場示威者懷疑他借故逃避),未聞有高等學府深入探究領展「成功」之道。今年九月林鄭曾經在電台節目解釋為何政府對領展束手無策,原來是因為香港作為法治社會,要尊重合約精神,當公共資產出售後,便再沒有插手管理的基礎。她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區諾軒便曾經在《國際學校進駐基層──如何阻擋教育產業化瓜分社區?》中分析,如何利用土地文件賦予的制衡力量,對付不斷拆售資產的領展。在寫《國》文時,區還是區議員,但依然找到方法抵制榨汁機的金融惡行;政府的人力物力,遠勝任何議員,要迫領展就範,更加綽綽有餘。問題在於她肯不肯動真格。

當年大力反對領匯(領展前身)上市的前立法會議員鄭經翰在《領展有恃無恐、政府政客傳媒輿論賊過興兵》一文中說:「如果林鄭月娥真的尊重法治,政府就要按照當日終審法院的判決和當時問責局長孫明揚的承諾,必須確保房屋條例第四條(1)賦予公屋居民享用社會設施的權益受到保障,就是必要時在附近提供一切必要的措施,包括提供免費穿梭巴士或現時不少居民團體主張撥地開設墟市,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社會設施,讓公共房屋居民享用。」但對政府和不少巿/股民來說,尊重所謂合約精神,擁護巿場所謂汰弱留強的遊戲規則,乃香港經濟發展的命脈,具有凌駕性。王國龍兩年前接受電台訪問,強調市民對領展的不滿是有錯誤觀念(Incorrect Perception),現在已經私有化,要分開社會福利和企業社會責任,希望市民習慣了,便會欣賞。他這樣說,正吻合不少人心目中那套經濟學觀念。

這套凡事講求經濟效率的觀念,長年累月洗過不少人的腦,包括將公共資產私有化,所以當年那麼多人支持領匯上市;它亦包括防止政府介入市場行為,所以林鄭對領展放軟手腳,是有「理論」根據、合乎社會期望的「正確」做法。王國龍口中的錯誤觀念,也是從這套所謂對確的觀念而來。他口中的對,是不用顧及公益(賣廣告宣傳導盲犬的形象工程不算)、以賺錢為第一目標的企業責任。信奉這套經濟學觀念的人喜歡用佛利民的話做擋箭牌,認為企業的基本責任只有一個,就是將利潤或股東價值極大化。而政府就要盡量製造寬鬆的市場環境,讓商界中人各展所長;在無形之手驅使下,有競爭便有進步,經濟自然欣欣向榮。至於最用力推廣這套經濟觀念的人,就是有份聯署撐「明日大嶼」的經濟學者王于漸和雷鼎鳴。他們都是撐人工島的學界主力。

身為香港經濟學界的教父,王于漸的多重身分備受非議(請參考筆者《香港經濟學界的教父》一文)。大力宣揚公共資產私有化的王大教授,更加是領展獨立非執行董事,專幫這間大企業出謀獻策。一方面是輿論權威,一方面是他口中的「入世的經濟學者」,到底有沒有角色上的衝突,留待日後再談。現在先考慮一個問題:受領展所害的人那麼多,對公共資產私有化的立場來說,是非常有力的反例。身為這套理論的大旗手,如果重視批判思考,沒理由不認真檢視既有立場。奈何王大教授至今也沒有修正自己那套講法,亦不見有提出立足本土的實證研究來反駁質疑。是否所有領展的苦主都是抵死的,是他們自己欠缺競爭力,又無本事增值,交不起市值租金,活該被市場淘汰,不能歸咎領展呢?

對經濟立場欠缺自我修正的批判性,是教條化的表現。這種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繼領展後,又再一次向公眾推銷「明日大嶼」的雄圖大計,又教人如何信得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