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缺水」的謎思(之二)

香港「缺水」的謎思(之二)

攝:Alex Leung

文:李妙梨@前線科技人員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香港的每日人均用水量是 224 L,丹麥的每日人均用水量只是 104 L,香港人的用水量足足是丹麥人的一倍以上,見到這個數據,不少香港人可能會認為歐洲天氣較涼,香港人用多一點水是「人之常情」,雖然足足有一倍以上。讓我們再看看同樣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新加坡,當地的每日人均用水量是 147 L,仍然較香港低很多,可見位於熱帶地區也不一定用水特別多,香港人其實有很大的空間減低用水量。不過,香港已經沒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及農業,但仍然擁有大量工業及農業的德國,人均用水量只是 123 L,為什麼香港人要用這麼多水呢?

螢幕快照 2018-09-12 上午11.10.48

(圖表資料來源 [2])

早前找到一份水務署的資料,顯示香港供水系統漏水情況非常嚴重,內部供水系統及外部供水系統的總流失量大約是 29 %(新加坡大約是 5 %、日本已經控制在少於 2 %),由資料得知,每年的總流失量同香港集水區(水塘)收集的水量幾乎一樣,流失量相當驚人(以 2013 -2014 的水務署數據,當時的水塘儲水量佔了全港全年用水量 36 %)。政府及水務署時常宣傳要香港人節約用水,可是帶頭要香港人做大嘥鬼的,竟是政府及水務署。

螢幕快照 2018-09-12 上午11.10.50

Source: 思匯政策研究所《水沛蜃樓》研究報告(2017年9月發佈)49頁

隨著科技發展,大部分先進國家都使用 smart meters(香港政府因應 smart city 項目,打算在 2018/19 開始安裝,可是其他先進國家已分別在 2005 至 2007 年,開始安裝及應用)、detection devices 及 radar detection 去監管及找出漏水的水管及部件,特別是長埋在地下的水管及部件,單靠「用耳」聽,是很難找準確找出已老化的供水系統物料。

東京在接近兩個世紀前開始改善其供水系統,除了用耳去聽漏水部位外,每當有新的探察漏水科技,他們都會立即採用,近十年的 smart meter 已經可以用作長遠監察,由於東京不斷應用新科技及以提升食水水質為目標,所以十多年時間就已翻新、更換最適合當地食水化學成份的供水系統物料、和重新設計了整個供水系統,除了減少漏水外,最重要是要減少飲用水靜止在供水系統物料的時間,希望可以在運送途中都保持最佳的食水品質。香港也用了十多年時間,但供水系統仍然停留在小修小補的階段,政府也未能有效教導市民保養樓宇內部供水系統的重要,故樓宇內部的漏水情況也相當嚴重。

供水系統老化除了會讓寶貴的水資源漏走外,更會帶來不少健康問題,老化的金屬物料有機會釋出鉛、鎳或銅⋯等。塑膠物料會釋出當中的添加劑如塑化劑及重金屬⋯等。老化的塗層及塑膠物料不單止會釋出有害物質(如 PAHs、重金屬),更會為細菌(如香港近年出現的退伍軍人病菌 [1])提供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這也是日本、荷蘭、德國⋯等,會花公帑翻新及改裝外部供水系統,教導市民保養住宅樓宇、選擇合適供水系統物料及設計減少靜止水供水系統的原因。[3]

七、八十年代時,香港擁有亞洲數一數二完善的供水系統,更是亞洲最早禁用鉛喉的地區。可是經過長年的日久失修,未能善用科技、食水安全知識只停留在認知不足階段,又遲遲不肯設立一個高透明度和完整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種種原因令到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食水安全危機,近年不斷出現的退伍軍人症,已為危機響起了警號。最不可思議的是香港人竟然容許在水資源越來越短缺的時刻,任由這麼珍貴的食水白白流走,普遍也漠視供水系統老化和食水安全的密切關係。

[1] hk01

[2] Sources for water consumption:Singapore, Hong Kong,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Denmark, [3] Europa.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