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黨不振 公僕當權 民主倒退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7-04
社評
政黨不振 公僕當權 民主倒退

   把公務員稱之為「黨」,早見於本報二○○三年十月九日的「社評」,當時的評論,還未預見特區行政長官竟然會由資深公務員出任;現在人人都說「公務員黨」成形,而新任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先生也是以公務員身份回朝出任高職(過去高級公務員提早退休投身私人機構「搵真銀」者大不乏人,離開政府後重返並出掌更高職位,許氏應為第一人),更令人深信公務員治港將是香港未來一段長時間的政治現實。

  公務員之所以能夠成為「黨」,是因為「真正」的政黨不成氣候。公務員架構內、特別是負責制定政策的政務官長期在政府不同部門擔任決策職位,熟悉政府運作,又可以獲得政府安排往海外進修,或派往國際機構任職,再加上長期與議會、財團、社會各個階層接觸,累積了大量人脈關係,試問這些歷練和經驗,有哪個政黨可以提供給他們的黨員?現在很多人都抱怨香港沒有政治人才,但論個人素質和政治經驗,政府內的政務官可以提供不少這類精英。

  但是,由公務員治港卻是香港政治的倒退;原因何在?公務員是職業而非政治使命,到現在為止,相信投考政務官的人都是因為政府提供的報酬和服務條件吸引,是一份值得作為終身職業的工作,正因如此,公務員的工作環境是追求穩定,講究規矩、「按章工作」。但是,回歸之後的香港特區是港人治港,需要一批政治領袖為社會各方面發展提供方向指引,要懂得處理危機,回應民意訴求,這種種本領,都並非對公務員的要求,相反,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着眼,公務員應該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政治中立,堅守崗位,任何政治理念和政治任務加諸公務員身上,只會令他們的角色混淆,模糊了政治人物和公共行政管理人員的界限,對一個社會的民主發展並非好事。

  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高級公務員在決策上都有極重要的角色,但最後話事權一定在民選的政客手中,原因是經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受人民付託,得到民意的授權,才可以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而這種「特權」,並不是職業公務員可享有的。有些國家(如新加坡)如果想提拔高級公務員參政,通常會要求他們脫離公僕崗位參選,徹底改變身份。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競選期間曾經建議在問責局長之下設副職或顧問,培養政治人才,其中招攬的目標對象之一就是年輕政務官,但這種培訓方式非驢非馬,因為政務官在現行制度下如果表現出色,也可以按部就班升上高層職位(現在頂級職銜是常任秘書長),何須為此另開新職?如果要參政,公務員欠缺的是選舉和民意洗禮,其他訓練反而都是次要。

  香港人對公務員出身的政治人物有偏好,主要原因相信跟本地政黨長期不振,也沒有機會擔任決策職位,一展所長,故此民眾對他們的印象非常模糊,但這是香港政治體制的先天不足,卻並不表示公務員治港是理想模式。

  問責制推行三年以來,政府施政遭遇強大的民意壓力,數名問責官員下台,令沒有政治和公共事務經驗的社會人士更怕踏足政壇,可以想見,資深公務員未來「轉業」為政治人物的數目將會更多,但如此一來,本地政黨將長期「在野」,無法獲得執政經驗,問責制則仍然會維持着現在這種非驢非馬的狀態,對港人治港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