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科技改革小一校網制度

以科技改革小一校網制度

文: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得悉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將會於 24 日於 Now 新聞台 Facebook 開 live 講教育問題,本人對現行之小一學位分配辦法有以下意見,希望藉此機會向局長請教。

現行之小一入學實施統籌派位辦法,自 1983 年開始推行,至今已有三十四年歷史。派位辦法最核心的原則,是扣除少數跟學校有關聯的申請者後,將香港劃分為 36 個小學校網,並按學生所報稱的地址,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分配,讓大部份的小一生能在住址附近就讀,用意是免除學子舟車勞頓之苦。

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同意,「就近入學」的原意是好的,但矛盾之處卻在於現行的校網制度實制上實未有效地實踐「就近入學」的原意。

此話何解?以九龍區最受歡迎的 41 校網為例,該校網南至界限街,北至筆架山(圖一)。而該校網內又以喇沙小學及瑪利諾修院學校最受歡迎,可說是全香港最受歡迎的資助學校相信亦不為過。但荒謬的地方卻在於這兩間學校剛好在界限街以北,即是說一街之隔,界限街以南的住宅卻被編至另一校網,結果就是住在 1 分鐘步程的學生卻不能入讀(圖二),反而住在畢架山,需 35 分鐘步程的學生卻能入讀(圖三)。

類似的問題絕對不獨發生於 41 校網。例如啟德新發展區被劃入 34 校網,但該校網的另一端卻申延至旺角勝利道,兩點之間距離 4.5KM,實際上是橫跨了半個九龍,即使技術上不屬「跨區」,也顯然達不到「就近入學」就初心。

筆者明白,三十幾年前所訂立的制度既有其歷史背景,亦有其技術限制。但時至今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理應有更好的辦法去達至「就近入學」就目標。

如果要達至「就近入學」,最理想的做法是根據每間學校跟每間住戶的實際距離去編配順序。舉個例子,居住在學校 1KM 以內的學生有第一優先,1 - 2KM 的屬第二優先,2 KM 以外的最後,如此一來,才能實際上達至「就近入學」。

有人會問,全香港有幾十萬個住址,要找出住址附近的學校,技術上會否太複雜?其實以現今科技,計算兩點之間的步行距離已經非常容易。筆者以 Google Map API 制作了一個示範工具,使用者只需輸入任何香港地址,該工具就會計算出該地址跟各間小學的步行距離(註:受免費服務所限,該示範工具只存有 20 間小學的資料,並非完整資料,只供示範之用)。筆者只用了 30 分鐘就完成了此示範工具,政府掌握了全港地理位置資料,更有創科局相助,照理不出三天當可完成全香港的資料庫。

又有人會問,假如住所附近 1KM 範圍內沒有學校,豈不是失去優先選擇的機會?為確保公平,假如學生的住址 1KM 範圍內沒有學校,則該學生的第一優先範圍將伸延至 2KM,如此類推。

或者有人會質疑,筆者又不是教育專家,如此天馬行空的提議,會不會實踐不了?其實,筆者的提議基本上是照抄新加坡的現行方法,是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方法。前局長吳克儉任內多次出訪新加坡,未知有否留下隻字片語給下任局長參考?

以現代科技改革小一校網制度,既能達到當初讓小一學童「就近入學」的目標,同時亦能學童減少乘坐校巴、私家車或工共交通工具上學,對舒緩交通擠塞亦有正面影響,可說是一舉數得。未知楊局長可否認真考慮一下相關提議?

311
圖一

312
圖二

313
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