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吳克儉的無知與可笑

吳克儉的無知與可笑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該局網站「局中人語」發表了題為《教育撥款受阻 究竟是誰搬走了我們的「乳酪」?》一文,反駁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政府玩弄行政手段,以撤回教育相關的撥款申請,不是政府的問題,是因為議會內「拉布」所致。

吳克儉說,「拉布」的議員是「始作俑者」,令教育相關撥款未能審議。 他更責難葉建源,認為他「沒有在議會內盡力阻止『拉布』影響教育撥款」,是不做實事之舉,然後羅列一大批數字,證明政府的教育的重視。

本來,教育界對於吳克儉當教育局長,早已不存任何期望,但他這篇文章混淆視聽、歪論連連,社會就不可不防。

首先,關於「始作俑者」。稍為有留意新聞的人,都知道立法會內出現「拉布」是因為現屆政府在梁振英治下,正把過去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治文化逐點破壞,社會在梁振英上任後,出現前所未有的撕裂,但政府非但沒有措施修補社會裂痕,更採取鬥爭心態與反對者周旋。非友即敵、敵我矛盾的心態充斥著政府的管治。

「拉布」是早已事先張揚的不合作抗爭,政府掌握資源與權力,本應好好與各界談判,爭取最大公因數,但這屆政府卻是爭取「你死我亡」,既不願談判,更玩弄手段,論「始作俑者」,肯定就是政府整個問責團隊。吳克儉卻試圖把屬於政府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然後倒轉因果,反責難議員了。

近來財委會審議撥款申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打破慣例,抽起一些沒有爭議的撥款申請,目的是要讓有爭議的項目夾硬上馬(如創科局),我們要反問吳克儉,在議員無權抽走、調動財委會議程的情況下,把教育相關的撥款申請抽走,誰才是「始作俑者」?

其次,吳克儉玩弄大量數字,試圖向公眾說明「政府向來十分重視教育,視之為『投資』而非開支」,但他用的仍然是那套慣技:以「錢」來衡量。由學生的資助額,到加大小學學位教師比例,吳克儉都是在說錢錢錢,彷彿有了錢的投入,就是教育的質素保證。

歪理就在這裡了。

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教育,本來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之義,教育質素的提高,資源的投放是必須的。但是資源並不是全都可以用「使了多少錢」來衡量,還要看是不是用得其所,還要看是不是能夠分配得宜。吳克儉不懂教育,不懂得分配教育資源幾乎是肯定的。

例如提升小學學位教師比例,這根本沒有改善教師編制,只是加強了現有編制內的公平程度,因為現時持有學位的小學教師,不少仍然需要擔任文憑教師職級,提升小學學位教師比例只是把教師應有的東西還給他們而已。但是吳克儉沒說的,是班師比例完全沒變,教師的工作量仍是超負荷,學生並沒有因此而得益。

又例如他提到「加強生涯規劃教育」,現時的做法只是給現金津貼,讓學校運用,並沒有全面在人手規劃上作出配合,讓學校可以有更佳的人力資源把學生的生涯規劃工作做得更好。雖然這筆津貼數目不少,但問題並非是錢給多少的問題,而是怎樣可以用的更好的問題,在這方面,吳克儉明顯是沒有概念的。

還有他提到的「籌劃免費幼稚園教育、加強支援清貧、非華語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優化課程及加強師資培訓、深化學校及學生交流計劃,以及推動商校合作」等,都是未能適當地配合教育前線,有了錢,又如何?

吳克儉試圖駁斥葉建源,責難議會拉布是抽走教育撥款議案的「始作俑者」,所顯示的,就是不懂教育的layman,走去當教育局長究竟有多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