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收生機制、「有教無類」、小學直資

收生機制、「有教無類」、小學直資

圖片來源

香港華仁書院(「港華」)公佈計劃諮詢轉直資以來,有意見認為轉直資會使原本公平的制度變得不公平,因為貧窮學生未必能負擔昂貴的學費,以致未能入讀港華,有違「有教無類」的原則。先不論學費減免措施是否能幫助貧窮學生(希望港華會在適當時候公佈學費減免措施的詳情),究竟現時入讀港華的機制是否真的公平,使「有教無類」有效地落實呢?

入讀港華,大致可分為三個途徑:1)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再經升中的呈分試,如達到成績要求,即可透過華仁中學與小學的聯繫學額入讀港華,機會率大概為65%;2)入讀灣仔區的小學,透過升中派位和優異成績,入讀港華,機會率少於2%;3)自行投考,機會率少於0.2%。(請參考香港華仁書院上載在其網頁的常見問題:「直資計劃會否違背『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

如要入讀港華,最高機會率的當然是第一種途徑,即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但是我們要問:是否每個人入讀的機會都均等呢?非也。現時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小學會各自把 50% 的學位作為分配,餘下的才撥作「統一派位」。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中,小學必須先錄取在校就讀學生的弟妹或在校員工子女,這類學童的申請,必然會被取錄,最多佔學校小一學額 30%,如有不足之數,以原本預留作「統一派位」的學額填補。

另外,學校小一學額的 20% 至 50%,會根據「計分辦法準則」所計得的分數,去決定派位的優先次序,簡單來說,分數愈高,被取錄的機會愈大。計分制給予幾類人較高的機會,包括:爸爸、媽媽、哥哥或姊姊,是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申請學童是家庭中首名出生的子女(5分),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或爸爸或媽媽是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等等。

眾所周知,很多父母都會用盡辦法去增加自己子女的分數,務求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經可以獲心議的學校取錄。但是我們要問:這些加分的因素是否公平和合理呢?如果我不住在灣仔,又有一位姐姐(故不能視作首生子女),爸爸又不是舊生,亦不是在華仁小學工作,又不是天主教徒,我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能被錄取的機會幾乎是零(可省卻幾乎二字)!

當然,我可以繼續以「大抽獎」來碰碰運氣(但在「統一派位」甲部(跨區),每所學校只會派出總數學額之 5%,而乙部亦只限住在同區校網之學生選擇!),有家長開玩笑,說中籤機會跟中六合彩的機會差不多!但吊詭地,循入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這個途徑入讀港華的學生每年達79人,佔港華每屆學生超過一半,其中部份是BAND2學生。按現行機制,非華仁小學的學生,成績如不達到BAND1,不大可能獲取錄。這樣的機制可說是有其歷史因素及情有可原,但絕對談不上公平!

你可能會問,那小學開始轉直資不是一石二鳥嗎?既可以扭轉現有制度的不公,又可以提前收貧窮學生。對的,直資當然有其好處,但亦非毫無弊端。小學的收生機制,不是計分和抽籤的話,就只有面試。君不見每年的直資小學面試期間,家長和小朋友是多麼的辛苦嗎?

而且,有家長亦擔心,校方不知道用什麼標準來評估學生的表現,於是會出現怪獸家長和過份操練,亦會導致資源多的學生有某程度上的優勢。所以,在考慮直資何時開始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要判斷何者較為重要,是公平還是不過份操練孩童以致減低為家長和學生帶來額外的壓力呢?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但我相信很多人會同意,現行制度縱使不是最完美,但總比在幼稚園開始催谷學生和由此帶來給家長和小朋友的壓力來得好。老實說,五歲的小朋友去面試,真的可以有客觀標準評定誰比誰優勝嗎?

那你又會問,中學轉直資就沒有小學面試的弊端嗎?必須指出,經過了五年多的小學學習和成長,可以評定的客觀標準比幼稚園多了不少,而且有成績可循,面試要考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亦非可以靠傳統的雞精班來催谷的。中學的面試為家長和學生額外帶來的壓力比小學小得多。所以在衡量公平和因直資帶來的面試壓力時,天秤又會往另一個方向傾斜了。

你又會追問,這豈非輸打贏要?必須再次指出,轉直資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考慮周詳,切忌 one size fits all,人搞我搞。直資的決定必須要以學校的背景、校情、脈絡和需要為依歸。這裡討論的只限於港華轉直資,不是其他學校轉直資。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清晰的:說港華維持現狀就很公平的說法其實很難說得過去,且與事實不符。倘若港華通過轉直資的彈性能(部份地)扭轉這種收生不公平的情況,「有教無類」反而會變得更有效地落實在往後的收生中。這個情況一般人未必會很了解,但提出公平原則的人理應明白現行制度之不公而因此支持港華轉直資的決定,而非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