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童年?

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童年?

有家長團體發起《爭取取消小三TSA》行動,引起社會關注學生學習壓力問題。於今年9月,開學不足一個月,已有3名學生自殺死亡。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調查發現近3成受訪高小學生持續受焦慮情緒困擾。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抑鬱症有年輕化趨勢,5歲女童不能適應小一,竟「聽到」聲音叫自殘,萌尋死念頭。這些新聞報導隔一段、隔一段時間地出現,彷彿大家都已經看得盲目,但一旦放在一起,便出現了一個不能輕視的警號。究竟我們的教育制度發生甚麼事?究竟這樣的教育制度傷害了幾多位學生?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於11月中發佈一項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報告,發現絕大部份中小學生的上學時間均超越8個小時。甚至有一至兩成學生的上學時間超越9小時,甚至10小時或以上。可見,學生上學的時間十分長,甚至比一般成年人的工作時間還要長。

放學,並不代表能夠休息,而是另一場奮鬥的開始。超過一半學童放學後需繼續留在學校、到社區中心或私人補習社做功課和溫習。五成學生每天平均有7份功課或以上。做功課至晚上是常識,做功課至晚上十時後的,小學生佔17.5%,初中生佔46.6%,高中生佔72.5%。

上帝給人一日24小時,學生的學習時數已佔據一天的10-14小時!還未計算溫習默書和測驗。接近四成中小學生於平日完全沒有娛樂時間。超過九成半小學和五成半幼稚園學生未能滿足睡眠的需要(根據美國國家睡眠研究基金會 (NSF) 指出,5至12歲的兒童每晚應該睡10至11小時)。至於中學生的睡眠時間更少,大部份學生每天只睡7小時或以下。學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學習,操練和操練。

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發展學生德智體群美,強調自學精神,達至自我實現。但由學生踏入幼稚園的一刻開始,教育卻只有「提升個人競爭力」七個大字,從小只想著如何「勝利」,要入讀邊間邊間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學習從來都不自主,而是被一道無形的壓力推著往前走。試問,又有誰再有能力喜歡學習,再有氣力追求知識,自主學習?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對學生所造成的壓力只是冰山一角。一日,教育制度只著重學術成績,強調競爭,學生就只能夠在這個教育制度下苦苦掙扎。支持保留TSA的侯傑泰教授在一次論壇表示有不少人就是靠操練中英數而爬上成功的階梯,但又有誰看到有多少學生在這條階梯跌下來,跌得遍體鱗傷?選擇於中四至中六輟學的,每屆就有接近一萬個學生。在芬蘭,教育制度強調平等,學校不分等級,學得快的同學和家長願意等待學得較慢的同學追上進度,因他們明白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事,別人遭遇困難時,要給他機會。 在德國、瑞士,學術成績不好的學生可選擇職業學校,即使選擇工作後,仍可再次回校讀書。學習不只得一條路。故此,改變現時單一、強調競爭與操練的教育制度刻不容緩。爭取取消TSA是我們的首要戰場,減少學習時數,發展多元教育更是我們長遠的爭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