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院十年樹木 三年遭拆毀

  香港教育學院(簡稱教院)剛度過其十周年的創校慶典,十年樹木,教院略有所成,並開始發展其碩士研究課程;遺憾的是,在2004年尾,教院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教資會)大幅削資,未來三年削去經常開支33%,四年合共削資近半,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將教院歷年任重道遠的在職教師培訓課程拿走,讓教育市場以價低者得的方式來競投,這樣辦大學教育,令人慨歎!這樣的舉動,使人懷疑政府有意用三年時間將教院十年累積的教育資產拆毀;不禁要問,究竟教院在大專界的角色是甚麼?未具長遠計劃並以市場競爭掛的師訓,以及學術投資是否短視!

並為現職教師提供培訓

  1992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建議成立「香港教育學院」,接收當時教育署轄下五間師範學院的一切師訓工作;教院便於1994年成立,並成為教資會管轄的八大院校之一。記得當時第一任校長梁志強教授邀請講師過檔時,曾把教院描述為一間既是師訓,又是以研究為主,將會培訓教育學士、碩士及博士的學術機構,在大專中有其獨特的使命和角色。

  事實上,過去十年,教院在政府倡議的中、小學教師學位化,及董特首所謂對教育投資絕不手軟的號召下,培育了不少擁有學位而具教育理想的中、小學教師,為中、小學提供很多到校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也提供了在職教師和校長不少再培訓的機會;再者,經過多年在研究與教學的努力,去年終獲教資會承認,升格為具有自我評審能力的大學機構。

削資令研究與師訓脫軌

  在師訓和專業發展過程中,導師將研究成果結合於講課及學員實習理論裏,使學員畢業時物有所值,他們不單具有教師的優良素質,還擁有繼續進修碩士課程的衝動和人文教育價值的基礎。

  用削資去加劇價低者得的大專師訓教育市場化,其後遺症是研究與師訓工作脫軌。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教統局短視地將在職教師培訓課程在市場上競投,將師訓教育單一看為職業訓練過程,卻忘記大學師訓課程具有其批判思考與人文教育的素質,其畢業學生不單具有教師的專業資格,也如一般社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一樣,也可以在各行各業中,有一展所長的思考和技能,歷來教院的畢業生從事消防、警察、保險、教練和教育顧問等例子,不勝枚舉。若純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機構,都能參與師資培訓工作,那麼大學教育的目的為何?當初成立教院的目標又為何?教院在大專界的角色又是甚麼呢?

其他學科是否也市場化

  市場化的後果,不單令師訓教育顯得邊緣與平庸化,價低者得與自負盈虧的原則,會使教師素質下滑;為求節省成本,隨了研究與教學脫離外,以大規模生產方式的一、二百人大班教授的情景則在所難免,還有會聘任時薪講師或短期合約而資歷淺的低薪助教,以維持成本效益,試問這樣的教育取向,不曉得是絕不手軟的長 投資,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資本主義式互相殘殺的現實作崇。若大學的師訓教育淪落至如此商業化的運作,那麼未來數年,醫學、法律、商業管理、社工、傳理等被人看為職業取向的大學學科,又能否逃過以競投為主的資本主義市場化的厄運,實屬令人憂慮。

  十年樹木,三年拆屋,董特首及李局長作為教育政策的最後決策者,應否以今次教院大幅削資的行為對大學教育的衝擊為鑑,而重新檢視大學教育的目的呢!

 吳迅榮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轉貼自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