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類理解世界的歷史 —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人類理解世界的歷史 —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Bill Bryson
2004, Black Swan Books, 686 pages

Everything,所有事物,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好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但事實上它卻只是一本六七百頁的小書。

1751年廸德羅編撰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可說是現代概念那種,用條目式對每件事物進行解說的百科全書模式的起源。配合了印刷技術的使用,這本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亦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的發生。那麼,作為首本有巨大影響力的這本書到底有多龐大?把首次出版後的修訂增補也包括在內的話,這本書一共有二十八冊,超過七萬條目,但當這個數字和今天相比,便顯得大有不如。舉世知名的大英百科全書就收錄了十二萬篇解說文章,我們常用的維基百科更有接近五百萬個專頁。百科全書的容量作幾何式的增長,源於人類社會近三世紀的高速發展,既然如此,將時間倒流的話,所需包括的內容自然會縮減不少。回到公元一世紀由羅馬人Pliny the Elder所寫的,被認為是最早的百科全書Naturalis Historia,就只有約二萬項條目。

作者比以上的猜想走得更遠,即使羅馬的Naturalis Historia結集了當時社會的知識,終究也只是人類發展的一部份。追本溯源,作為演化過程其中一個中途站的現代人類正是這一切的開端,往上再推演的話,所有事物都由宇宙大爆炸開始。而這一切之所以會被人類所理解,又不得不提到自然科學的發展。

所以,這本書其實是一本科普書,一本講述現代科學發現與其歷史的小書。這樣解釋書名好像有點取巧,但的而且確書的內容覆蓋了由物理學所設想的宇宙起源,到太陽及太陽系的出現,地球大氣層形成的經過,生命的誕生,演化,以至冰河時期的大滅絕都一一包括。當然,最後少不了人類這個物種演化的過程,如此之後才會有今天文明的出現以及文首提到的百科全書。

科普書的難度,在於如何將深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有趣,而當中難度最高的,往往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與及所有其後出現的科學知識,即使撇除當中複雜的數學等式,單單是其背後的概念也非一般人能掌握。究其原因,與微觀的物理世界有著和宏觀的,我們日常體驗的世界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有莫大關係。作者不一定對所有的科學理論有著深入淺出的解釋,卻用其輕鬆幽默的筆觸描繪了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科學家們的故事。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因為他自己及其家人的遭遇而被謔稱為一個不幸的人1,可能有點不敬,卻替嚴肅認真的科學家形象增添了一點人性色彩,對希望能更進一步認識科學的讀者帶來多一分的吸引力。

作者也引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喻來解釋科學理論,如以下一個例子:如果將整個地球四十六億年以一天廿四小時來表示,並由午夜淩晨開始的話,生物的存在大概早在清晨四點就開始。只是,接下來的十六小時三十分鐘地球上也只有單細胞生物。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演化事實上全在這虛擬一天的最後三個半小時發生。首先海洋裏出現了植物;一個半小時後部份生物開始移居陸地;約在十一點左右,就是爬蟲類稱霸所有陸地的四十五分鐘;最後,人類在這一天裏僅僅出現了一分鐘十七秒,帶來今天我們所生活的世界。2

這大概並不是作者獨創的比喻,但無論是引用還是自創,都無疑令整段科學歷史生色不少。有人說過,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不斷探索,除了依靠科學家的努力外,更需要無間斷的替新思維新發現找到一個合適而又簡單易明的理解方法,讓普羅大眾能夠追上科學的步伐,這正是我們需要科普作品的原因之一。否則,要學習已有的科學發現已經窮畢生之力,又何來可以再揭開自然奧秘的下一頁?

Note:
1. Bill Bryson,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p.155
2. Bill Bryson,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p.408

延伸閱讀:
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Ronald W. Clark, Einstein – The Life and Times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