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攝影的精靈及其試煉

攝影的精靈及其試煉

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周年紀念,但明年有幾個似乎特別惹人矚目:中共立國六十年、六四慘案二十年,唐滌生逝世五十年等等。相較之下,攝影術問世一百七十年就顯得平淡本來不值得大書特書;只是在市場龐大的力量推動之下,二零零九年會舉行好些紀念慶祝的攝影展覽和研討會等,已是勢所難免的了。

回顧攝影一百七十年的紀錄片

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最近就推出了一個名為《攝影的精靈》(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的紀錄片系列,用六集一小時的節目來簡介一百七十年來攝影的發展和變化。這是BBC自從1974年的《攝影先鋒》(Pioneers of Photography)之後,另一個以攝影歷史為專題的紀錄片系列。當年《攝影先鋒》是以八集來描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開創先河的十多位攝影前行者,現在《攝影的精靈》只用了六集來涵蓋時間更長也更複雜的歷史,無疑是項非常壓縮的工程。

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稍經刪節的國家地理頻道版本,官方譯名為《攝影鉅作殿堂》。這個中文名稱有點馬虎,但我們也不應太過責怪中譯者,因為原文實在不好處理。「Genius」一詞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天才」,乃是包含了本性及精靈的意思,引自法國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探討照片的書《明室》(La chamber Claire)的第一頁。台灣的許綺玲在翻譯這書時,就特別為此寫了個很好的註釋。

《攝影的精靈》在首集「定影」裡就已經總括了《攝影先鋒》八集所述的年代,之後就是二十世紀以至今天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前衛主義探索攝影的可能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昂利˙卡泰布烈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概念以及報道攝影的發展,冷戰時代特立獨行的攝影家旁觀荒謬世界和照片集的流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將鏡頭轉向親人朋友的趨勢。這個以歐美為中心,攝影精英們的探索為經緯的攝影歷史論述,有其簡潔易明的優點;至於是否揭示了這些年來攝影本性的發展,我認為起碼在攝影的日趨普及化與平民化,還有全球化的發展等方面,都未能令人感到滿意。

最後一集「靠估的判斷」來到當前的情況,也最為發人深省。在後現代的日子裡,攝影本質之說被相對主義和市場炒賣左右夾攻,全無還擊之力。以往持照相機探知世界的習慣被編排擺砌的拍攝方式取代,電腦更改影像毋須再遮遮掩掩地進行;市場價格成為作品意義的唯一標準,於是限量生產、鑑別真偽、代理權官司等花樣層出不窮。李振盛在文革時代的政治宣傳照片 ― 在《攝影的精靈》出現的兩個中國攝影家之一,另一人是王勁松,都在此集亮相 ― 路易士˙海恩(Lewis W. Hine)推動社會改革的作品,全部化為非歷史非社會的名家傑作出售。我不禁想起上月去世、一生呼籲關懷攝影(concerned photography)的康奈爾˙卡柏(Cornell Capa):除了「冇眼睇」之外,他還能夠做什麼?

告別關懷 陷入險境

本文定名「攝影的精靈及其試煉」,我想《攝影的精靈》的製作者,特別是兩位顧問 ― 街頭攝影師馬田˙柏爾(Martin Parr)和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拔博物館的攝影主管馬克˙赫華夫布甫(Mark Haworth-Booth) ― 都感到先鋒攝影發展一百六十九年至今,已去到極為嚴峻的境地。再往下去它會陷入萬刧不復,還是能夠浴火重生,是所有認真對待攝影的人士都應該關注的課題。

英國廣播公司擁有極其深厚的紀錄片拍攝傳統,廣受歡迎的大衛˙艾登保路(David Attenborough)開發的動物紀錄片系列,就是該公司旗下的產品。《攝影的精靈》也是水準之作,無論在資料搜集、拍攝剪接、訪問旁白各部分,都達致內容充實、賞心悅目的程度。對於資深的攝影朋友來說,最難得的當然是那些罕有的歷史片段 ― 例如不喜歡上鏡的卡泰布烈松,嘴啣煙斗在街上走來走去拍攝的情況 ― 以及心儀的攝影家們在屏幕前現身說法。我自己更喜歡的是在第五集裡,找到幾位被拍攝的經典人物,好像狄安˙阿勃斯(Diane Arbus)在1962年拍攝,手拿玩具手榴彈的神經質男孩,從他的口中憶述當年照片誕生的過程。

初刊於《信報》,2008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