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學電視,有人在看:《文學放得開》網上觀眾問卷調查結果

文學電視,有人在看:《文學放得開》網上觀眾問卷調查結果

圖:最後一集主持和製作團隊合照

稍一回顧香港的電視史,香港電台電視台素來有不少透過電視媒介推廣文學的例子,例如文學電視改編系列《小說家族》,還有作家為焦點的《華人作家》、《寫意空間》、《香港筆迹》,書本短介《以讀供讀》,還有在新型電視台開播的《書到用時》等。而常被歸為小眾文化的文學與普及大眾的電視文化之間往往存在矛盾,要在各種電視製作前提之下,能夠提供嚴肅文學知識而又具有娛樂性、鋪展文學之中繁多的深意而又拿捏到電視節奏、討論文本之中又不失趣味與日常,這些都是文學電視節目所需要努力拿捏的平衡。

而今年四月開播的《文學放得開》,非為有劇情的文本改編,也不是簡單集中的作家訪談或書介,而是以文學為主的清談節目,更是要面對多一層難度。一貫清談節目如無線電視台的《今日VIP》及ViuTV 的《晚吹》多以名人嘉賓和幽默大眾的主題為主,以吸引觀眾捧場。而這次香港電台電視部推出的《文學放得開》的主持嘉賓都是文學、文化界人士,一方面要讓少有拋頭露面、面向群眾的經驗的文學,顯示輕鬆消閒的面向,一方面卻也要在大眾頻道傳遞文學的知識與品味,超越巿場和流行。從小眾文化跨越到大眾媒體,在製作及策劃上實在是一大膽嘗試。

一連二十三集的《文學放得開》已到尾聲,一直以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有見及此,《文學放得開》在七月尾公開了網上觀眾調查問卷,收集觀眾看法及意見,從中得知這次嘗試的成效,並希望透過回應而摸索到改善的方向。到了九月初,此節目收到275位觀眾的回應,當中大多寫有詳盡的建議及意見,反應熱烈,也反映調查的支持度高。

甚麼人在看?

據調查所得,有61.5%的觀眾為女性;而年齡大多介乎於16至35歲之間,有36%為26至35歲,其次是有34.2%為15至25歲,而15歲以下的觀眾只有1位。可見此節目主要吸引到青年觀眾,即一般認為大學畢業十年內的文化消費群;而帶動60歲年長人士比帶動15歲以下人士更容易,這裡顯示了文學受眾的一些特點。另外,觀眾大多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有64%為專上教育,有27.6%則有碩士以上,顯示為高教育水平社群。

回應問卷者屬高忠誠度受眾,有40.4%觀眾表示每集都有收看,22%表示經常收看,87%受訪者表示曾經或將會向其它推介此節目,作為新型清談節目來看算是不錯的成績。社交平台一直是節目主要的推廣場域,定時在Facebook上分享預告,更開設有「文史哲講場花生吹水谷」,連結各方網友。以上種種推廣活動帶來可觀成效。在調查之中有68.1%的觀眾表示在社交平台Facebook上得知此節目;而有77.7%觀眾均在網上以自選時段看重播。57.1%的觀眾都在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收看,相信網上關鍵詞或連結等會相當影響節目的傳播度,甚至有台灣及內地觀眾表示透過網上重播來收看節目。可見無論在節目播放或推廣上,網絡媒體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21441649_10154864598191592_2074204146_o
圖:主持群與港台高層聚餐

嚮往文學知識的觀眾

整體而言,受眾對節目滿意度高。以1至5分為評分範圍,當中最多觀眾對節目的整體滿意程度為4,有45.8%,而有44.7%為5,極度滿意,這裡佔去回應者的九成,是為佳績。此外,有46.5%觀眾更認為節目內容整體趣味性極為足夠,評分為5,也有40.7%觀眾評分為4。雖然趣味及娛樂性是籌劃此節目中比較難經營的部分,但大多觀眾的反應也顯示節目兼顧得宜,能提供樂趣,同時亦有不少觀眾就此提出非常正面的意見。「話題有趣而合時。」這類意見不少,同時亦有觀眾表示即使對文學不熟悉也看到箇中趣味,「本身沒有學過文學,但對文史哲有興趣。此節目能以有趣及淺易的方式推廣文學。坊間亦較少同類型節目。」可以說,一般預期文學是比較嚴肅的題材,而「文學放得開」的娛樂和輕鬆程度,讓觀眾驚喜。

另外,在輕鬆之餘,節目亦能照顧文學節目的重要部分——文學知識。有44.6%觀眾認為整體的文學知識十分足夠,評分為4,加上評分為5的觀眾,佔回應者八成半以上。不少觀眾認為節目所鋪展的文學知識濃厚,而且深入淺出,其中一位更寫道,「相當具欣賞價值的節目,兼具娛樂及文學性,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讓文學與生活連結。」亦有觀眾仔細指出此節目沒有顧此失彼,「很能夠從大眾角度切入文學,不會令觀衆覺得文學難入口之餘,提及的文學資訊及質素又不會因迎合大眾而該變低。」而文學知識也是影響觀眾對節目支持度的關鍵,有71.6%指出是節目的文學知識闡述讓他們喜歡節目。綜觀種種,可見此節目傳遞到文學知識之餘,更有效引起觀眾對文學有更多的關注與渴求。

然而,在調查中亦見到節目在輕鬆和嚴肅之間隱隱存在張力,覺得節目輕鬆精彩是主流意見,但亦有不少觀眾的意見表示希望可以更深入討論每一集的主題,甚至提議可集中討論一位作家或一個作品,或以多集討論一個主題。「每節討論的內容可更集中,使每節密度更高,討論到更深入的話題」這類建議數度出現。

靈活滲透生活的文學題材

而觀眾最喜歡的是節目中文學與其它話題的連結,有79.6%觀眾,比文學知識闡述略多。觀眾樂於知道文學與生活中各層面的緊密連結,更有觀眾熱烈表示,「讓我認識原來文學可以咁有趣!可以同生活有關!...每集都會介紹一些書..都會有興趣搵來睇!」

整個節目題材多樣,在設計問卷的時候也需要花些時間把講過的題目分類,例如文學與生活、文學與情感、文學與電影、人文精神及流行文化等。文學一直與生活各個部分互相緊扣,甚至乎一直作為我們的生活的某種反映、形塑。據結果所得,大部分的觀眾表示喜歡文學與人文精神這類型的題材,例如〈閒話五四〉、〈被囚禁的靈魂〉等,有71.4%觀眾;其次是談及〈禁忌之愛〉、〈失戀未為輸〉的文學與情感,佔有67.4%觀眾表示喜歡。另「文學與電影」(如《把酒問鞍華》)及「文學與流行文化」(如《武俠的浪漫》)均有超過60%觀眾表示喜愛。觀眾均表示樂見這文學清談節目有涉及多個面向、題材的對話,顯示文學的靈活性。「生動活潑地帶出文學對生活和社會的想像,擴濶觀眾對文學的認知。」這一類的意見不少。

《文學放得開》的主題不時因應當時熱潮、時節、時勢而準備,例如適逢父親節的〈爸爸爸〉及DSE 放榜的〈為甚麼恨中文科〉。觀眾的興趣偏向較為敏感卻又與現況息息相關的主題。例如一直在主流論述邊緣的〈禁忌之愛〉,還有當中為了紀念劉曉波而特別籌備的〈被囚禁的靈魂〉更一度有觀眾認為是云云討論之中尤為出色。在近年香港時局動蕩,有關人文精神的討論可為觀眾帶來知識層面和素養上的支撐,亦有文化良心品牌的形象。

另外,節目後期,適逢唐滌生一百歲冥壽而製作的〈百年一遇唐滌生〉在youtube上有超過14,000的觀看次數,而有作家韓麗珠為嘉賓談孤獨的〈獨可讀.非常毒〉的trailer在Facebook上也有12,000人觀看,顯示節目後期更能掌握將文學往大眾推廣的方法。

主持與嘉賓的多元連結

另外,也有不少觀眾寫下意見表示主持、嘉賓陣容多元,能提供多個角度討論,是他們一一點列稱讚的部分。「主持及嘉賓組合恰當,經常擦岀火花。」這一類的意見不少。「我很喜歡她(鄧小樺)和嘉賓的互動狀態,大多數是朋友,帶出個人性格的一面,是另一份故事性。」其中一位觀眾寫道。「文學放得開」在芸芸文學節目中,少有地突出了主持個性(有近68%受訪者表示他們最喜歡的是「主持表現」,甚至高於「嘉賓陣容」),而不同主持的個性也就令節目有了豐富多元的面向,因此也吸引著觀眾。主持的陣容多元,可令節目話題多元,讓文學與不同領域對話。來自不同領域如電影、政治、流行文化的嘉賓更顯然豐富了觀眾對於文學的視野,當中有觀眾寫道,「部份集數請來的嘉賓出人意料,很有火花,如長毛、卓韻芝,可多請這類看似和文學沒有直接關係卻學識豐富、言之有物的嘉賓,更能反映文學與生活及其他界別的關係,容易引起興趣。」有些觀眾更覺美中不足,提議再拓闊的嘉賓的背景選擇,有提議八、九十後的文學青年、本地作家、甚至劇界人士,可見大家多想了解各方、各人的文學觀點,從多角度就文學題材交流,實踐文學無邊無界的理念。

21439531_10154864598201592_454634974_o

耕耘受眾,期待下一輯

到了節目尾聲,不少觀眾紛紛表示支持繼續開播第二輯,有的更表示應該每年都播;本調查中,亦有九成八以上受訪者支持港台繼續提供此類節目。或者,媒體不是純粹滿足受眾,而是創造受眾,《文學放得開》令這樣一批觀眾現形:他們對於文學世界有所好奇,對於文學知識有渴求,並希望可藉節目讓文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本地電視少有關於文學討論而不沉悶的節目,應該每年都要繼續開。」有觀眾說。更有觀眾表示在城中有此節目是十分難能可貴:「香港幾乎絕無僅有的文學節目,提供了一個較大眾化的媒介讓觀眾認識、涉獵文學,很有助推動香港的文學風氣及發展。扭開電視,在芸芸質素日益低下的節目中看到《文學放得開》,可謂『俗世中的清泉』,看著有種靈魂得到滋養的感覺,個別的題裁亦有著對世界的人文關懷。絕對應該要繼續保留及加以推廣的節目!」

百多位觀眾的意見及建議,可瀏覽以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