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最搵笨的節日

在一年365天中,有不少別具意義的紀念日,例如紀念耶穌基督死而復生的復活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七一回歸紀念日。這些日子因為不同地方的宗教、文化、傳統習俗和歷史因素而變為特殊。然而,在芸芸特殊日子中,實在找不到一個比情人節更「搵笨」的節日。

先從由來說起,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較多人認識的版本是古時一位名叫華倫泰(Valentine) 的修士,不理會當時政府頒下不准舉行婚禮的禁令,私下為年輕男女主持婚禮。結果東窗事發,被處死了。由於他在2月14日被處決,人們便將該日定為Valentine’s day以紀念他。

單從這起源來看,Valentine’s day是紀念華倫泰的偉大,而不是關於情侶的。再者,情人節的譯名也不太貼切,取名為結婚節更佳。

相比之下,中國的情人節:七夕和元宵節更有意義,更有紀念價值。前者紀念牛郎織女難得一日纏綿的故事,讓這個日子變為乞巧、許願的節日;後者是傳統習俗,有不同特色活動舉行,如猜燈謎,更是當時「三步不出閨房」惡法被打破的日子,讓未婚男女物色對象的好機會。從這點看來,元宵比其他兩個節日更像情人節。

話說回來,之所以謂情人節是最「搵人笨」的節日,是它實在是被嚴重商業化了。其他相類似的節日,好像是父親節和母親節,也不及它。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下,資本家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來鼓吹消費文化:情人節想買玫瑰花給女友?一支怎可,至少要九支,最好買九十九支,長長久久才有意思嘛。結果,情人節淪為商業噱頭,情人節晚餐、情人節禮物等產品應運而生。最誇張的例子當然是日本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完全是巧克力製造商為了獲利而製造出來的日子。此外,商人又會乘機加價,撈天下情侶一大筆。

不過,最可悲的是,大家在不同媒體的薰染下,漸漸變得樂於被「搵笨」。(又或者從來未自覺自己正被「搵笨」) 雖然知道食肆花店收費昂貴,依然願意花錢。更甚的是,情人節已被形式化。情侶跟隨固定的消費模式,行街食飯睇戲送花送朱古力成了指定動作。當拍拖變成一種模式時,還有什麼新意可言?

事實上,拍拖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只要雙方有共識,每天都是情人節,何須等待那一日?再者,愛侶之間講求的,是心意。只要肯花點心思,自然可以有情飲水飽,又何苦沉醉在高消費的商業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