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未倒置的中大校長--請速下台!

中大校長劉遵義2005年2月16日親自撰文,清楚指出中大要國際化,而他的方法是招收非本地生以至增加交換生,而為了照顧這些學生

『去年十月杪大學開始諮詢各個學系,邀請他們選擇是否招收非本地學生。學系於是按本身的發展策略作出決定。那些選擇招收非本地生的課程和學系,有責任提供足夠以英語授課的必修和選修科目,讓這些同學能夠滿足課程的要求,順利畢業。』

即校長認為:

1.中大要國際化

2.招收非地生可以令中大國際化

3.要向非本地生負責,提供足夠以英語授課的必修和選修科目

4.『那些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由於學生人數多了,教學負荷重了,自然會在資源方面得到適量的調整。』

劉校長的理據完全錯了,理由如下:

1.一間大學的國際化並不由學生的組成而決定。更多交換生以至非本地生肯定不會是大學國際化的sufficient condition。

很多人都知道澳門大學收生廣泛,不少學生都來自五湖四海,但澳門大學是否就是一所國際化的大學呢?

劉校長全文並沒有指出他所謂的國際化是甚麼意思,只指出『如果中大不繼續以其國際性格為自己定位,不能為香港培育出中英雙語俱佳,視野廣闊,兼能欣賞本地、全中國,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人才,則肯定不能繼續吸引國際社會的興趣和注意。』

很明顯,校長要的不是重慶大廈式的國際化,亦即不單要求組成的成員多國藉,而是有更高的要求。

他所指的國際化既含品味,視野以至德行,是否簡單的多接觸外地人就可以獲得?又如果一如他所說,中大要『繼續』為香港提供國際化人材,那之前學校的政策已能達到此目的,又豈需有新的政策出爐?

2.如果非本地生/交換生並不必然令到中大可以國際化,那使用行政手段,以至為吸引更多外地人入讀中大就本末倒置。要向非本地生負責的理由更荒謬。

校長舉的例子很好,每年中大出外的交換生達到千多人,凡欲參加往英美等英語國家交換的學生都知道,英語能力是很重要獲選中的一環,試問又有那一家大學會倒果為因,為了特別照顧交換生而大量開辦中文授課的課程?

一間大學的國際化,並不由學生的種族,使用的語言來決定。如果中大『招收非本地學生是一個發展的大方向,我們以總收生人數的25%作為長期願景』,以為單憑收生成份就等於達到國際化,那跟文革期間的大煉鋼沒有分別。美國著名『國際化』大學指出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是果。全因大學辦得有聲有色,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到來,倒轉過來倒果為因謂之『東施效蕈』。

連這樣簡單的道理也搞不清楚,劉校長,你的能力實在很有問題,為了中大,為了香港納稅人,還是快下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