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李怡:硬銷愛國

立法會一致通過議案,促請政府規定政府建築物、小學、中學、大學院校,於國慶日、特區成立紀念日、元旦日這三個日子,懸掛國旗,並規定學校舉行全校老師和學生參與升旗儀式。

眾所周知,上述三天是香港公眾假期,難道要香港學生在假期回學校參加升旗禮嗎?

最近,香港出了一本由港大比較文學系的老師、研究生及學生寫的散文集《沙巴翁的城市漫遊》,書中文章的內容圍繞着年輕一代對香港這個城市的感覺、遐想與思考。其中一篇由二十三歲的魏家欣寫的《錯置日期》,就對六四、七一、十一等日期作了文學書寫。在談十一的段落中說:「如果要數錯置的話,十月一日這天最惹人發笑。」相信若她知道立法會前天通過的議案,更會覺得好笑了。

為甚麼十月一日令這個年輕的女孩子覺得「最惹人發笑」呢?因為這一天她看電視新聞,新聞一直報道自由行旅客、升旗典禮、煙花滙演、訪問大陸遊客。大陸遊客在金紫荊廣場觀看升旗典禮,說很激動,「尤其終於能在香港這地方升起中國旗」。訪問中一個自由行旅客說:「香港的國慶氣氛很熱烈,不過香港人卻沒甚麼反應。」作者說:「如此自相矛盾的話,卻是最精準傳神的描述」。她又說:「全年三百六十五日,只有十月一日,香港不屬於香港人。」

這就是香港的年輕一代。你可能指罵他們沒有國家觀念,但他們說:「我們可以歎息香港幾時也是無家可歸的游離分子;也可以慶幸香港幾時也是有家不歸的游擊分子。」然而,他們在這本書中,表現出他們對香港的感覺是那麼真實,而且,簡直可以說是感情真摯。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對立法會這個議案的回應是:「以行政命令強制升掛國旗去表現愛國,並不恰當,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愛護國家、尊重國家的情操應發自內心。」

這是何志平少有地講出貼近香港民情的話。「硬銷」愛國的結果,若不是惹人反感,就是惹人發笑。

講到「硬銷」愛國,由公民教育委員會攝製、當局強迫電視台在傍晚新聞播放的《心繫家國》短片,播放七個月來廣管局已接獲逾百宗投訴,指短片「硬銷」愛國,市民也對解放軍片段反感。據聞有投訴認為國歌中「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與「冒着敵人的炮火」,有渲染暴力的「兒童不宜」成份;也有人認為,由於香港人對國家的認識主要是「六四」與「文革」,因此《心繫家國》短片會勾起香港人對這些悲痛歷史的記憶。

下周起,在電視播放《心繫家國》前後,會推出十五秒的名人談話,分別講國歌的歷史、精髓、重要性和法定地位。筆者對負責擔演的名人,並無惡感,只是覺得他們一向以來,很難讓人覺得是愛國的表率。其中一位大律師曾在中央表態前,堅持補選特首的任期應是五年,但在中央表態後,就賣力解釋應為兩年。

筆者想起昨天拙文提到的王造時,他在一九四一年蘇日簽訂中立條約時,起草一封對史太林表示遺憾的信,因不符合當時中共的「親蘇」政策而蒙上污點。但他的發自內心的、堅持抗戰的意向,是不是才不愧真正的愛國者呢?當年把他的行為列為「歷史污點」的人,在中蘇關係破裂後,是不是反省一下對他當年的行為應予以肯定呢?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看來,愛國從來就必先愛黨,而且是否愛黨也成為是否愛國的唯一標準。所以,隨着黨的指揮棒不斷轉態的人,才是最有資格詮釋愛國、「硬銷」愛國的人士。

《錯置日期》一文中,有關十一那一段的小標題是:「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打呵欠」。不要讓香港人每天都呵欠連連啦。

 李怡
蘋果日報    200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