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行止:保祿二世具爭論性 保守分子任新教宗

  天主教教宗已於香港時間周日凌晨三時三十七分辭世。

  第二百六十三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1978-2005)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三日坐開篷吉甫車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被一名土耳其青年槍擊(自此教宗外出坐特製防彈車)後,元氣大傷,體弱多病,多次垂危,數度傳他可能「遜位」,但他具鞠躬盡瘁精神,即使近月頻頻進出醫院,要靠插食管吸取營養,仍有死而後已的堅持。事實上,教宗雖是終身職,「退休」非無先例,比較為人熟知的是St. Pontian(二三○─二三五在位),因為政教衝突被充軍沙丁尼亞島(Sardinia,當年的「死亡島」,現在的旅遊勝地),自知有去無回,不得不「遜位」讓樞機主教另選教宗。一二九四年的Celestine五世(一二九四年七月五日至十二月十三日在位)是另一個著名例子,當年教廷內「宗派」之爭甚烈,十二名樞機主教無法達成選教宗法定三分之二大多數達二十七個月之久,在西西里及那不勒斯皇帝查爾斯二世的壓力下,兩派達成協議,推出無意「仕途」的隱士型神學家蒙隆(Pietro del Morrone,1209-1296)為教宗,其時他已八十五歲,「終任」不應有大問題,但他無法適應教廷繁文褥節的生活,做了六個月教宗便堅決請辭……。最後一位「提早離職」的是格列高里十二世(一四○六─一四一五在位),他是教廷內「路線之爭」的犧牲品。

  不過,除了自願或被迫退位,教廷並無要求垂危教宗落台的機制,當然亦沒有罷免不稱職教宗的安排,因此,即使保祿二世近月已不能履行職務,唯他不自願言退,其教宗權位沒人能動搖。

  保祿二世俗名華依迪瓦(Karol Wojtyla, 1920-2005),捷克人(他是十六世紀以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任此職),襁褓失恃,學生時期「品學兼優」且是運動健將(足球、游泳、獨木舟及滑雪),喜好文學,出版過傳頌一時的詩集,有過「心儀」的女朋友,一九四二年乃父病故,加上二次有性命危險的意外,令他決心奉侍上主,開始研讀神學,一九四六年畢業於克勞攷的Jagielkonian大學,當神甫,一九四八年獲羅馬公教大學神學博士。其後的事已是眾所周知。一九六七年華依迪瓦成為樞機主教,自此加強與波蘭共黨政權的鬥爭力度,一九八九年東歐陣營解體,和他的長期抗爭大有關係。一九七八年教宗保祿一世病故,樞機主教「大選舉團」無法達成推出教宗候選人的提名,最後由五十八歲的華依迪瓦以壓倒性大多數(一○九票中的一○三票)勝出,是為若望保祿二世。

  正如關愚謙教授去周六所說,保祿二世在位二十七年,「出國訪問一百多次,足跡遍及世界各個角落」、「挽回世人對天主教的印象……」。他不僅致力於維護人權、促進和平、關懷貧困,更打破不與其他宗教溝通的禁忌;不過,作為「和平使者」,教宗的努力似乎未獲天主的助力,這從其任內俗世上的暴力活動、地區戰爭和宗教衝突以至天災頻仍明顯激化和增加可見。現在雖然有不少人,尤其是天主教教徒,視保祿二世為「道德典範」,然而,正正在道德層面上,教廷包庇涉嫌有孌童癖的美國波士頓樞機主教羅巴納(Bernard Law),使他免於受美國法庭起訴,這位樞機主教現在不僅寄居於俗世法律不及的梵蒂岡,而且擔任兩項教廷要職,予人以教廷毌須守法的印象。此外,保祿二世反墮胎,強調避孕(無視非洲愛滋病蔓延)、婚前性行為、同居、離婚、再婚、試管嬰兒及同性戀要下地獄等,令大多數天主教徒生活在罪惡感中,昨天路透社電訊引述一項統計,顯示天主教徒八成避孕、四成婚姻破裂……。著名德裔英籍學者達倫多夫勳爵三月一日在本報發表〈教皇的黃昏〉一文,含蓄地批評教宗「偉大力量與不少缺點並存」,大概指的便是這宗醜聞及這些與現實社會脫節的道德堅持。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神甫昨天在《公教報》的號外撰文,指教宗以未能踏足中國的土地為憾事;中國和香港拒絕他到訪,但為何他不去台灣?

  由於保祿二世纏綿病榻多時,他的後事固然已有周詳安排,遴選繼任者的工作亦已就緒。教宗由教廷的「大選舉團」選出,「大選舉團」由樞機主教組成。傳統上全球有一百二十位樞機主教,保祿二世破例把之加至一百三十五名,唯有資格投票即八十歲以下(此例從一九七五年開始生效)的只有一百一十七名。教廷的規定是教宗「出缺」後十五至二十五天內「大選舉團」在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召開秘密會議(conclave),與會者在一張便條上寫上新教宗的名字(理論上所有天主教徒當然包括樞機主教都有當選的資格),若沒有人得三分之二選票,便須再選,而那些「廢票」,加一把上蠟的乾草,即席焚毀,西斯廷的煙冒出一縷黑煙,翹首以待消息的信徒便知道新教宗未選出;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這種選舉可以無了期地進行(這是何以曾有二十七個月沒有教宗的原因),是年保祿二世「修憲」,規定「大選舉團」三天內多次投票後仍「難選」,便休息一天,讓「大選舉團」成員祈禱及幕後交易(磋商),復會後的規例是只能投二十一次票,在第七、第十四及第二十一次時均有休息時間,以便樞機主教們折衝斡旋,如果第二十二次投票仍無結果,便改為由獲「絕對大多數」(比一半多,以今次為例,得五十九票者便當選)票者當選,屆時燃燒一束乾草,一絲白色輕煙飄出,顯示選出新教宗!

  目前全球基督徒約二十一億,其中天主教徒近十一億(新教徒三億六千五百萬;天主教徒比十二多億的回教徒略少),在五個天主教徒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中,歐洲只有意大利一國(唯菲律賓的信徒比意大利多);百分之四十六天主教徒在南美,而教徒增長最速的是非洲,一九五五年只有一千六百萬,○二年已增至一億二千餘萬。「大選舉團」究竟會否從徒眾人數眼,選出一位南美(大熱是洪都拉斯的馬拉迪阿加〔O. A. R. Maradiaga〕和巴西的柏高里奧〔J. M. Bergolio〕)或非洲黑人(大熱是尼日利亞的阿里辛〔F. Arinze〕)教宗,抑或傾向「舊歐洲」傳統,選出一位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或西班牙教宗,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新教宗的「外交路線」不可能有重大改變,這是因為一百三十五名樞機主教中的一百三十位是由保祿二世委出,他們在許多重大事務上有共同理念,不言而喻。

  教宗統治全球十多億信徒的「屬靈生活」,權力極大,傳蘇聯大獨裁者斯大林曾輕蔑地問:「教宗有多少個師?」(how many divisions has the Pope?),反證其影響力非同小可,教宗寶座之爭自然極度激烈,唯從近月來西方傳媒在測度保祿二世何時「駕崩」及其繼任人選的報道,似乎在一九二八年成立於西班牙、目前全球約有八萬五千多名成員的「主業會」(Opus Dei)有能力左右選情,自由派指該組織是天主教內「最有權勢最反動的保守派」;而在教宗垂危無法「視事」的情況下,梵蒂岡所有事務,包括財務調度及一切行政工作,由梵蒂岡總管、西班牙籍樞機主教梭蒙羅(C. M. Somalo)負責,直至新教宗選出為止;梭蒙羅和他的侄兒西班牙樞機主教俱為「主業會」的中堅分子,加上此組織一共有二十名符合投票資格的樞機主教,因此,相信新教宗是與保祿二世在教條及倫理方面沒大分別的保守分子;當然,在處事手法上,新人事有新作風,但「大方向」是不會改變的。

林行止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