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殘影》裏的存在主義(三)

《殘影》裏的存在主義(三)

或者正因為史特斯明史奇有自己的一套信念,他並不需要用自殺來彰顯他還擁有著選擇的自由。另一位存在主義作家沙特寫了一篇名為《牆》的短篇小說,裏面描繪了一個死囚在刑期前一晚的心路歷程。在死刑前,主角依然堅信自己前面有著不同的選項,縱然死刑不能避免,卻不代表其之前的行動同樣地被決定,他因此選擇了編造一個謊言去欺騙他的審問者。縱然沙特筆下的結局好像在譏弄這種選擇上的自由往往並不能帶來期望中的結果,但存在主義中對選擇的珍視與及對直視真我的推崇(或者更貼切的是對自欺的蔑視),卻依舊呼應著史特斯明史奇在晚年時期對生命的態度。

事實上,電影中的一幕也和《牆》有著相似之處。當史特斯明史奇發現自己連買顏料的資格也沒有之後,手上拿著那筆原來用來購買顏料的錢,他還是有著能控制如何花費金錢的自由。他興致勃勃地對女兒說,終於有機會再到久違了的電影院了,但當千挑萬選了一套題材看似父女兩人都感興趣的電影之後,卻發現那只是一套政治宣傳片,最後甚至憤然離場。原來很多時,選擇並非會帶來更好的後果,但同時間,後果卻不一定是最值得重視的,如何能夠直視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作出無半點虛假的應對,或者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

這種對選擇、對自由自我的珍重,對史特斯明史奇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人生信念。正是由於這種態度讓他對政權那極具壓迫性的統治手段無法苟同,如果藝術的定義變得單一,那創意的價值又何在?但如果要將這信念貫徹始終,伴隨而來的必然包括對身邊其他人的選擇的同等尊重。這代表你需要包容朋友們學生們的選擇,即使那是迎合政權以圖溫飽也好,終究那仍是對方自我作出的一個選擇。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對方是其惟一的女兒,華能達指導下的主角依舊給予對方十足的自由,縱使千不情萬不願,對於女兒所參加的那歌頌史大林的表演與及伴隨而來的巡遊,史特斯明史奇終究不發一言。事實上他並沒有什麼留給其女兒,但最重要的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自由,他還是確實無誤地傳遞給予下一代,這在今天怪獸家長充斥的年代,更是一個無法漠視的反差。

無論戲裏戲外,史特斯明史奇依然是在波蘭共產政權的壓迫下染病身亡,但又如海明威在 Farewell to Arms 裏其中一個被棄用了的結局所寫,惟一一個恆久存在的真理是,故事裏的主角也好,配角也好,即使是作者與讀者也好,每一個人在最後的最後都必然是以死告終。即便如此(或者也更因如此),生命的意義卻從來不在其結局之上。如何能在那短暫的生命裏活出自己的意義與價值,才是《殘影》所透露出的啟發。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