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功夫傳奇第三季雜評

功夫傳奇第三季雜評

文:黃漢彤

第三季《功夫傳奇》開播,自12月21日逢星期六播映,全季共五集。這套港台功夫紀錄片,先在海外奪得大獎,後獲Discovery買下一二季版權,著實威風。我自第一季便於Youtube追看至今,的確有其看頭。港人向來慣於自電影接觸功夫,甄子丹「一個打十個」固然精彩,畢竟與功夫真實面貌相距不只千里,常人自然誤解多多,今有紀錄片一探究竟,有助推廣武風破除迷思。

《功夫傳奇》點子抄自外國武術節目Fight Quest:一集介紹一項功夫,主持親至當地接觸、練習甚至挑戰當地武者。抄,不代表沒特色。前兩季,《功夫傳奇》聚焦中國功夫,拆解神秘面紗下的種種誤會,包括太極、形意、詠春等等。譬如太極一集,其剛烈威猛與常人想像中慢吞吞的老人操大相逕庭,砲捶呼呼轟然有聲、摔跤技法靈巧迅捷。又如白鶴拳一集,原來空手道是白鶴拳從中土傳去演變而成的拳種,該集似有尋根況味,呈現功夫的歷史維度。

全新一季

第三季有甚麼特色?兩季十集下來,許多常見中國功夫已經說過,第三季放眼世界探索國外功夫,包括桑博、合氣道等。第一集講述港人熟悉的泰拳,主持有料依舊,兩位都是教練級的學武人,用語、見解絕非外人看熱鬧的路數,光是講得出一場比武此間優劣在於重心傾前放後、距離拿捏精準與否,與許多飲食節目裡,主持大呼小叫只道好吃好吃卻不知妙處何在,已經大不相同。

我素來不喜前兩季試手過於隨便,規則不明確、不戴護具、不打頭。許多重要質素均無法體現,比方說,因為沒有直接打擊,我們難以衡量武者的耐打能力。或許泰拳拳手更慣於明刀明槍,今集就有一場頗不錯的擂台賽。唯有在認真的對打裡,技術與體能的展現才最全面。

可惜這集觀賞鬥雞一幕猶如旅遊節目,突兀得不得了,製作勉強將當地風土人情與功夫扯上關係,在我看來,是浪費節目時間。或是我要求太多,不過每集僅用40來分鐘介紹一種功夫,本已蜻蜓點水。比方說,泰拳擅肘擊,前季介紹過的八極拳也擅肘擊,兩者技法上有何不同?各自優點為何?可以鑽研的題目總不能窮盡。

傳承或傳奇

節目間接回答一個問題:當下需要自保的機會不多,學功夫還有甚麼意義呢?試想象,眼前一位泰拳手的拳頭在你眼前晃動,或許下一刻,他雙手倏然伸出將你上身拉低,一膝頂中你柔軟的胃部,又或許拳頭上最堅硬的食中指骨將擊中你脆弱的鼻樑──這種恐懼,與打一場羽毛球大不相同。武術的心智鍛鍊,有一大部份是從跨越恐懼而來。功夫可強身健體、盛載綿長的歷史底蘊,更不用多提。這些便是功夫在現今社會的意義。特別是香港仍舊保存許多傳統功夫的根脈,我們應該如何保留這些重要文化,並發揚其意義呢?

可惜,相比第三季介紹的大路功夫如泰拳、跆拳道,香港傳統武術的傳承實在悲涼。頭一二季,節目已經有意無意突顯此一問題。白鶴拳一集,香港老師傅要窩在工廠小小一間貨倉教拳,較之台灣食鶴拳的傳人被視為國寶,情況大不相同。內地功夫傳承不見得好,可是陳家溝或其他功夫學校至少辦得甚有規模。香港並非全無練武風氣,亦有一班年青武者﹝如一眾主持﹞願意承傳。不過香港市場大多被外國功夫進佔,本地功夫幾無生存空間,遑論發揚。

流行全球的跆拳道,南韓政府在背後出力不小。先是派出大批教練出海外傳授技術,又爭取成為奧運比賽項目,雖然運動化的極致漸與功夫本意走遠,至少無失傳之憂。在台灣,外國功夫如跆拳道更為盛行,不過傳統功夫亦有一席之地,文化大學甚至開辦國術系招收有志傳承功夫的學生。正因為未必具有商業價值,政府才更應出手保存瀕危的傳統文化。一部紀錄片,最大作用究竟在於紀錄,所謂「傳奇」,彷彿意味終將消逝。如何承接傳統甚至發揚光大,不可在此暫停思考。

話說回來,中大雖有不少國術團體,聲勢較之其他莊並不浩大。開辦國術系似乎天方夜譚,但假若體育堂不限於籃球游泳而有詠春、太極等中國功夫可選,為推廣國術出一分力,也算不負「中文」二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