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勇敢面對躁鬱症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At17成員盧凱彤(Ellen)勇敢承認患上躁鬱症,她以「淚流不止還是能止」鼓勵有情緒問題的患者,希望大家勇敢面對。
「躁鬱症」,患者感到最痛苦的是甚麼?可以怎樣跟他們走到光明呢?

笑與淚 亦有時候

躁鬱症,既有情緒亢奮的時候(躁期 Mania),也有抑鬱(Depression)的時候。

情緒亢奮時,患者感到情緒高漲,有時會無故發笑。精力旺盛,甚至不需要休息。另外,思考速度也會變快,說話滔滔不絕。異常自信,相信有特別過人之處。有部份患者或因判斷力下降而有過度購物、胡亂投資、亂交朋友等衝動行為。除了情緒高漲外,也可能變得易發脾氣,增加與家人和朋友的爭吵。

抑鬱時,患者的症狀與躁期幾乎相反。情緒低落得沒甚麼原因也流淚,對一向熱愛的事失去興趣,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人接觸成了沉重的任務。失眠、胃口下降及體力變差使患者變得越來越虛弱。有些患者也許認為自己要負起所有問題的責任,對家人朋友甚至社會都感到內疚。抑鬱一般來說可維持數星期甚至數個月,一直在黑暗中,不知甚麼時候會見到光明,他們或感到絕望、失去生存意義、出現自殺的念頭……

就是為了追求一時平靜 將感情隔離半點感動都扼殺

「不開心時你們說我抑鬱,到現在情緒好了你們又說我躁狂,難道我不可以開心嗎?」

不少患者感到最痛苦的地方是情緒有如「過山車」般,在好不容易走出抑鬱後,見到光明,卻不幸地走進躁期。相反,也有治好躁期後,變得抑鬱。他們大多能察覺自己的抑鬱情況,但在躁狂時,卻因心情大好而不覺有甚麼問題。精神科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診斷時,除了病人的主觀感覺外,也多要考慮家人及朋友的觀察。然而,有些時候因家人過份焦慮而把平穩時的開心情緒認為是「躁狂」,錯誤地將病人「半點感動都扼殺」。因此,把情緒的平衡點拿捏得準確並不容易。

為了與病人爭取那「一時平靜」,多會使用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或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除了藥物治療外,若能作息定時、不過份消耗體力及避免酒精,也能減少情緒波動的機會。患者也可以作情緒紀錄,在心情輕微高漲或低落時,盡早求醫。若能把握到這段短暫而重要的時期,作出生活上或藥物上的調整,便可在較短時間內把情況回復平穩,繼續正常生活。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躁鬱症的病人除了要用長時間跟情緒病作戰,還要承受著社會上不必要的標籤、大眾的不理解。要跟別人承認患病並不容易,甚至有病人要求醫生對他們的家人保密。若大家能增加對這病的了解,減少標籤,加上家人和朋友的鼓勵與支持,必能令患者在面對這疾病時不再孤獨、不再害怕。

跟大家分享 at17 的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