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香港,根本沒有培植下一位金庸的文化土壤

在香港,根本沒有培植下一位金庸的文化土壤

金庸過世,眾人哀慟,感嘆文壇之衰落,難以再有如金庸一般的文學泰斗。但在我看來嘛,這根本是自找—因為香港,根本沒有培植下一位金庸的文化土壤。談何哀慟?其實是自作孽不可活。

回顧金庸一生,與文字均結下不解之緣。他少時喜愛閱讀,成年後辦報、寫小說。他塑造了武俠小說主人翁新的想像,可以是大俠、可以風流、可以犯錯、又可以是小混混...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通,又能在故事中「自圓其說」,當也真不容易—你估真係咁容易「自圓其說」架?無番咁上下記性,都大把野前後矛盾,更何況是幾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所以,博通古今而能融會貫通者,幾稀也。另一方面,能在故事中曉以大義,展現俠義心腸、文人風骨者,亦唯獨只有金庸一人,更莫論他以小說暗諷政治等高招;但如今香港,根本沒有培植下一位金庸的文化土壤。當今世代文字稀少,出版業式微,書展淪為散貨場,書局中大賣的永遠是旅遊書。由中學開始,個個追求讀理科,因為讀理科才有真正的「錢」路。君不見多少10A狀元,都去讀醫讀Law,有幾多個會話讀文學/文化研究?我本人都是讀中史/文學出身,但又有多少同學「做回老本行」,教授中史甚至寫書?在我認識的同輩中,有印象出書者,大概只有我一人吧,又有多少人轉投做銀行,政務官?倒是不少(事實是,甚至本人的正職都不「能」是寫書吧...)。

我想問,香港而家又有幾多位能夠靠版稅收入維生的全職作家?近幾年在下榮幸能出實體書,你知唔知作者在一本書的收入有幾多?11%,是最多11%呀癡線!而呢個價唔是被壓價,而是日常生態呀!即係,即使本書賣100蚊,作者只有11蚊袋落袋;咁既情況下,除非大賣/小說被用以做劇本題材等等,作家先有可能撈得掂。否則,單靠版稅,做全職作家真是食空氣都唔掂。文學/文化研究呢D被譽為「乞食」的科目,在以經濟掛帥的社會中,根本不值一文。

香港,真的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