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香港連「邱比特」三隻字都唔俾出,《性愛自修室》又教會我們什麼?

當香港連「邱比特」三隻字都唔俾出,《性愛自修室》又教會我們什麼?

今日是二月十四日,在此祝大家情人節快樂(首先,你要...)。開始文章前,我想問個問題:如果檯上有個很好味的蘋果,別人問你「這是什麼?」,你會告訴別人「這是個『很好味』的蘋果」嗎?

話說「明愛專上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聯合學生會原本計劃在情人節期間,舉辦「明愛邱比特」系列活動,為同學進行匿名配對,及進行「定情信物」拍照活動,惟遭校方以「鼓吹同學談戀愛」為由不予批准,活動被迫取消」(節錄自HK01報導(註1))。看到這樣的報導,除「笑而不語」外我都不知說什麼好,然後我想推薦大家看看 Netflix 的1月新番《性愛自修室》。

《性愛自修室》赤裸談性-那我們呢?

故事講述主角 Otis(Asa Butterfield 飾)是內向平凡的高中生,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 Jean(Gillian Anderson 飾)則是性治療師,對愛對性持開放態度。Otis 在不知不覺間繼承了她的專業技倆,他長年在家中聽到母親如何輔導遇上各式各樣性與親密關係問題的成年人,也變成專家一樣。這個戇直處男偏偏搭上校內的不良少女 Maeve,兩人合作在校園內大搞性治療生意,在看似古靈精怪惹笑的性問題之下,也看到青少年人對成長的焦慮與惶恐(節錄自〈林喜兒:「性愛自修室」—— 有又煩,無就更煩〉(註2)一文)。

這是一套極為出色的劇集,但本文意不在討論此部分,故在此不贅,反正就是一套跟你明刀明搶,以喜劇包裝、認真探討性與成長議題的劇集。第一集中,男主的死黨Eric就這樣明說:「在高中的暑假,大家都去了上床」-在外國的高中大概有個前設,就是大家都「矢志」要在高中前獻出自己的「第一次」,若果不在高中前成功「獻身」,就會被人排擠甚至成為「老處女」(劇中的Lily就是因為此原因一天到晚找人上床)。

這裡我非討論這種性愛態度是對是錯,而旨在證明一點:拜託,十五十六歲年紀,誰會真的跟你認真學習(其實可能都有的...很少吧)?十個有九點五個都只會一天到晚在想性(和愛)的問題和如何解決性需要呀(好吧,可能有零點五是在想何謂自我、朋輩問題、學業和前途之類的...)?大專生,讀書以外就是拍拖上莊住Hall做PartTime的啦?性愛議題,根本就是成長中,甚至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你不鼓吹大家也會做的,因為這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呀?!

「華人家長式管治」-大學生小學雞管治法

回到文首的問題,我覺得性愛這回事,其實十分簡單:性愛「可以是」歡愉的,就是這麼簡單,甚至只是一個事實的陳述。這個「事實的陳述」,幾乎就等於「喔,這是個『很好味』的蘋果」一樣平實。這個「事實的陳述」,其實又有多「可怕」??

如果是次「明愛事件」發生在小學,我覺得還可接受。但這樣的事情,更非發生在中學(中學我也覺得無問題啊其實...)、而是大專院校—我真的很難想像,這班「不鼓吹大專拍拖」的學校高層,你們又到底是何時拍拖結婚?大專皆已成年人,拍拖戀愛有何大不了?另外,學校「批准」同學籌組活動,只要不是殺人放火傷天害理便可,何時學校竟變成「華人家長式管治」,連人家情慾性慾也要管?言此行徑「不知所謂」,可算是最「厚道」的斥責了。何以社會、大專院校可以「妖魔化」性愛到一個地步,連合宜的社交活動也不予批准?當中大已有避孕套自助售賣機時,為何明愛卻聲言「不鼓吹同學談戀愛」(批准活動進行即等於「鼓吹」?那警方常常批遊行那個「不反對通知書」又算是什麼)?我想,大概是「明愛」的天主教背景惹來的禍吧?

結語-掩耳盜鈴的成年人

我很喜歡「壓力越大、反抗力越大」這句話,運用在許多情況都適用,談性亦如是。要是正正經經、開開放放地談(就如《性愛自修室》中的男主Otis一般,看看劇集你就知道了),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竟然連配個對都來干涉、只會惹起反彈。在香港生活,是「三可」,可笑可悲又可憐。一大堆不肯接受現實、最愛掩耳盜鈴的成年人,總在摧毀一個願意更誠實、與面對自己的世界。那,身處狹縫的我們,唯有多一點英式的自嘲幽默,否則,真的會活得很絕望。

參考資料:
HK01(2019)。〈明愛禁邱比特活動惹爭議-葉建源:錯失協助學生機會
林喜兒(2019)。〈「性愛自修室」— 有又煩,無就更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