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故事:《馬灣的石碑》

香港故事:《馬灣的石碑》

講起馬灣,很多人都會覺得是有錢人的地區。當然,柏麗灣坐擁青馬大橋景色。樓價之高,實非常人可買。不過,我們只是看到繁華的一部份,不少人到「挪亞方舟」或馬灣公園後就調頭離開,殊不知馬灣公園的後面,其實別有洞天,有大家想不到歷史文化及鄉村景色。

馬灣的最大的歷史,就是留下「九龍關」的石碑。「九龍關」的故事,確實是中國近代史的一件大事。在1875年,清朝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提到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訂立通商章程及鴉片稅務。結果在1885年,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與英人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每箱鴉片劃一徵收110兩左右,此後毋須繳交其他稅項。翌年,中英又簽訂《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九龍設置海關,叫「九龍關」,負責收稅、邊境巡邏及防止鴉片走私等事宜,每個月稅務司都會將所得的錢親自交給兩廣總督。「九龍關」轄下有幾個稅廠,負責地區收稅,其中一個就是「汲水門稅廠」。

汲水門稅廠,就是今日馬灣鄉事委員會會址。而在鄉事委員會附近有兩塊碑石,一塊寫着「九龍關」,一塊寫着「九龍關借地七英尺」。「九龍關」石碑刻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說明此碑是記念1897年汲水門稅廠落成。據說,「九龍關」碑石有四塊,放在汲水門稅廠的四角,標誌稅廠所在。不過,另外三塊石碑已散佚,下落不明。

至於「九龍關借地七英尺」,同樣刻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據說當時稅廠建立之初,希望建築一條小路,通往北灣(即是馬灣碼頭附近),以聯繫青衣及青龍頭一帶,方便共同緝私。不過,當這條路建至田寮村時,必須佔用民地,以致鄉民齊聲反對。後來經過調解,鄉民願意借地開路,但路寬只限於七英尺,更不可過於迂迴彎曲,因此立碑為據。特別的是,碑上用的是英尺,並非華尺。原來九龍關總稅務司一直都並非華人,而是英國人,緝私人員皆是英國兵,所以借地時用英尺計算,不用華尺。可見,清朝在1898年租借新界之前,已在九龍喪失部份統治權。

如果行到馬灣的馬角嘴,你會發現有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石碑,叫「鎮流碑」。相傳馬灣有三塊「鎮流碑」,不過阿群無去找過,不得而知。「鎮流碑」的價值,在於證明馬灣的古稱。馬灣在清代叫「汲水門」,更遠古的名字叫「急水門」,以水流急湍而得名。因河水湍急,相傳船隻在馬灣一帶經常發生意外,當地人於是請了高僧作法,寫了三塊「鎮流碑」,祁求海上平安。

上面三塊石碑都比較易找,但有一塊石碑快被樹木蠶食,遊人容易忽略。這塊碑叫「梅蔚」。「梅蔚」碑較為神秘,學者們眾說紛紜。據《新安縣志》記載:「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門東,佛堂門西,宋景炎中,御舟駐其下,建有行宮。其前為大奚山,林木蔽天,人跡罕至,多宋忠臣義士所葬。又其前有山曰梅蔚,亦有行宮。」官富山即今日城寨附近,宋朝的大奚山「有三十六嶼」,不只是大嶼山,還包括港島及一眾小島,相信梅蔚可能就是指馬灣。那麼這座「梅蔚」石碑會否就是當日的行宮遺址呢?宋帝昺有否來到馬灣呢?當時大奚山正是李昴英的封地,相信馬灣都在其中,那李昴英的兒子有否接待宋帝昺呢?或許要等待學者解釋。

不少人說,晚上到馬灣最好,因為青馬大橋亮燈,夜景動人。下次可以試試下午到馬灣,逛一逛馬灣大街,感受昔日風情,晚上才到沙灘看青馬大橋,豈非更佳?

鄉事委員會正是「汲水門稅廠」的遺址,左邊的小牌就是寫有「九龍關」石碑。

馬灣的鎮流碑,相傳有三座,並不是拜神之用,而是歷史的證明。

梅蔚碑,非常神秘,會不會就是昔日宋帝昺的行宮呢?

柏麗灣的背後,其實是一片死城。

如果不是後面的青馬大橋,我還以為這裡是大澳。

今日已經無人再曬蝦醬了。

原文刊在此

阿群帶路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