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名大學生的話:這並不是一個只得黑與白的時代

我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大學生,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是一名熱愛香港,視香港為家的大學生。近日,社會氣氛隨着佔中行動變得緊張,身邊亦有越來越多的同學、朋友參與佔中運動。各社交網站充斥着運動現場的消息、情報,言論都是熱血的、憤慨的,不滿意中央、政府、警察的欺壓。在大學校園內,這星期罷課的同學越來越多,本來一、二百人的課只剩下數十名同學,有老師直接把課堂取消或延遲。校內穿着黑色衣服,帶着黃色絲帶的同學亦非常多。在聊天應用程式裏,同學們熱切地討論運動,在群組內不時收到同學的邀請。這些都展現出年輕一代對社會運動、社會發展的熱誠,大家都希望為香港的未來出一分力。可惜,與此同時,隨着同學的熱血開始出現了一種口號及呼籲,例如: 再不站出來的便是懦夫; 不為香港奮鬥的人是自私的; 沉默的一群將要為香港的未來負上責任。這可視為一種激勵同學參與的方法,可是,尤其在大學生的圈子裏,開始出現一種想法,凡是不參與佔領運動的,就是自私、無情、政治冷感、不願意為香港奮鬥。這一種想法並不是虛無或不實在的,社交網站內同學們紛紛轉上黑色背景黃色絲帶的頭像,漸漸沒有轉頭像的無疑成了另一類別。校內遇上參與運動或身穿黑衣的學生,仍在上課及沒有穿着黑衣的自然成了另一派別。遇到朋友邀請參與佔中,無動於衷或沉默會被視為不關心政治、不關心香港未來。可是,我相信大多數沉默的並不是因為對社會不聞不問,反而很多同學其實是有自己堅定的立場,只是根本不敢及無法和其他同學討論。這並不是誇大兩 “派” 同學之間的分歧,而是很多人在社交網站內發表不支持佔中的言論後受到朋友及網民攻擊。不支持佔領運動被視為懦弱、冷血、無知,彷彿在這時代只有支持或反對佔領運動,形成 “敵對”局面。有些更激進的(不論支持或不支持佔中),在社交網站列明自己的立場後,便與立場不一的朋友解除“朋友”關係(unfriend)。另有一批學生,在社交網站形成支持警察的派別,把頭像轉為支持警察,結果又惹來另一番罵戰。記得在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時,新聞曾報導有台灣學生在社交網站分別換上支持及反對學運的圖像後,便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解除“朋友”關係。那時我心想,幸好香港沒有這種對立局面。可是,現在香港開始發生這種“對抗”,而且越來越明顯。我和數位摯友幸好立場比較相約,數天前下課後不願留在校園內被同學“撞破”沒有參與罷課集會,到了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店。由於立場比較相同,我們坐下後都不禁呼一口氣,因為大家都是為了避免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爭執而選擇保持沉默。聊天值間,朋友電話響起,發現是一位支持佔領運動的同學來電,朋友根本就不敢接聽電話,因為不知如何解釋為何不參與運動,亦不想因為此事而傷害兩人之間感情,最後選擇不接聽電話。這種朋輩間的壓力隨着同學們的激情而變得越來越大。另一位朋友的“莊友”全“莊”參與佔領運動,唯獨她沒有參與,至今仍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寧願被視為政治冷感。這些聽起來好像荒謬及誇大了雙方分歧,可是這都是我和朋友正在親身經歷的,我亦相信這不是單一事件。

在此,我只想帶出一點,佔領中環從來就是一個富爭議性的運動,否則它便不會在這年半間在社會上帶來那麼大的迴響。正因如此,支持佔中與否並不會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不支持佔中亦不會只有單一原因。由於佔領中環的本質是透過公民抗命去換取與中央談判的籌碼,這對參與者來說並不應該是一個輕率的決定。不支持或不參與佔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由,因為要負上法律責任而對佔中有所保留亦是其正常反應。在現今社會,各方應了解及明白每人都有權利去選擇支持或不支持一個本具爭議性的運動,同時亦應體諒每人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切忌去到一個 “我對你錯的地步”。因此,我想表達不參與運動的人不應被標籤為“懦弱”、“冷血”、“不愛香港”等,仍堅持上課的同學亦應受到尊重,因為這些名號會對其他同學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同時,不支持並不一定代表不關心香港,因現在香港的狀況並不可,亦不適合一概而論。不支持佔中,不代表不受學生的高水平公民質素感動; 不支持佔中,不代表支持人大“落閘”; 不支持佔中,也不代表同意警方發放催淚彈; 不支持佔中,亦不代表不渴望民主; 不支持佔中,更不代表不愛香港。

在此,我希望喚起大家對這“對立”情況的關注,我選擇不在自己的社交網站表達意見,亦是因為不敢想像同學們得悉後的反應。在此我重申只希望同學們及支持佔中的朋友,可以容納對運動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同時,不支持佔中的也應了解同學們的堅持,希望各方言論能保持克制及減少對立性的辱罵。過往的歷史已有太多的標籤,我們的前人是多麼努力才能打破及脫離它們。現代的社會已不能輕易把事情劃分黑與白,對於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不同看法,我們應避免社會兩極化,望各界能理解這點。最後,亦望社會的撕裂能盡快得到修補,各方理性討論,共同尋求香港出路。願香港一切平安!

一名與港人一樣熱愛香港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