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回應鄧力行先生之《從甘地與馬丁路德金看佔領運動的失敗》一文

回應鄧力行先生之《從甘地與馬丁路德金看佔領運動的失敗》一文

在拜讀鄧力行先生的 從甘地與馬丁路德金看佔領運動的失敗一文,基本上同意其論點。
1. 香港佔領運動領袖之魅力不足。
2. 對經濟所施加的壓力不夠。
唯一不太認同(但不是反對)的是第3點,對民生的影響不足。

首先,我同意鄧先生第1點的原因。除了是認為佔中運動早期的推動者—佔中三子的魅力不足外,在年多前開始的宣傳,已反映出其號召力不足的問題,多次表示或因人數不足而需要延期。但他們的魅力不足,並不是他們的過錯。而學聯/學民的年輕人,某程度上是能吸引到一班追隨者。但卻在分析及處理運動的經驗不足下,以致運動未能發揮更大的影響。但魅力這樣特質,某程度是天生的。當然,後天亦能培養。但卻不是一時三刻能為之。但最致命的影響,回顧本港的佔領運動。在這七十多天的佔領運動,筆者都曾有不少個晚上在佔領區渡過。最領佔領運動步向膠著狀態的。是有一群人(相對是有魅力的領導者),在不同的地方宣揚沒有人能代表我、運動是沒有領袖,自己是自己的領袖的思想。結果,本來已沒甚號召力的運動領袖,變得更加不能帶領運動。(帶得沒效率,總比帶不了運動來得好)。結果領參與者著著失去影響力。所以我認為,這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有一些人,當自己未能成為這個運動的當然領袖的時候,便反過來破壞運動。其實,從歷史中,大部分的社運,都必定有一個或數個領袖,讓人跟隨,才能成事。除了鄧先生所指的甘地,馬丁路德外。還有國父孫中山、民運的王丹、柴玲、吳爾開希。近年的太陽花運動,同樣有其領袖。所以,一個運動不能沒有領袖,而香港的佔領運動,步入沒有領袖的一天起,便踏上了被無效化的道路。這我在佔領區留宿時,也曾跟在場人士分享過。其實,如在運動初期,那群相對較有魅力的,已有一定數目的追隨者的人,如果可以暫時退居幕後,默默帶領著其支持者,正面積極的參與運動。由於其魅力的特質,慢慢自然會把運動的領導權拿到手。因為沒有魅力的領袖,慢慢便會發覺他們比自己更能帶領群眾。故這群有魅力的人,只要去接觸及配合當時的運動領袖,慢慢更多的參與決策,即使當時的領袖跟自己的意見不同,但仍不失和氣的配合。領導的角色便會慢慢轉移。因為佔中三子,學民/學聯的人,很早便知道自己不是能長遠領導運動的人。在很初期他們都或明示或暗示過。沒法子,香港人缺耐性......

第2點,筆者先前亦曾在撰文指出,佔領運動失去了其原有的攻擊力,因為地點的轉移,由中環心臟地帶,轉到金、銅、旺三區。對背地裡支配著香港的一班土皇帝的影響力大減,以逹不到迫使他們對政府施加壓力的目的。這班土皇帝的力量有多大。從狼英選特首時,說如何扶貧、不傾斜商家,不賣脹予財團的競選政綱,到上任後的政策上對財團的死狗樣,便可知道這班土皇帝的力量有多大。

但在第3點。不惜影響民生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認同的是,如果運動不能影響到民眾,那運動的影響力必定有限,始終社會是平民佔多數。但不斷的影響他們,總有一天把自己變成小數中的小數。故運動除了要影響到民生之外,還需要有跟進。如何令他們從因感到不便而引起反感,變成認同運動所爭取的而成為其中一份子。這確是需要一個或數個有魅力的領袖來感動他們。魅力型領袖在這時便能發揮最大效用。不幸的是,在香港,暫時都未能鍊出一個這樣的人物來。

最後,要回應鄧先生的是,我不認為運動是失敗。更正確的說,我認為運動並未因清場而完結。即使是鄧先生所舉的甘地,馬丁路德。也不是一次的運動便能成功。甘地持續多年的,發動了多次不同的小型運動。累積成果,把民眾逐小逐小的聚集到自己身邊。馬丁路德帶領的運動雖然時間比較短便成功。但同樣不是七十多天便成事。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以這七十多天的結果來定運動的成敗。筆者深信,沒有民主運動會失敗,分別在於它要累積多少場規模較小的運動的成果,才到成功的一步。就如東德,最終也不敵人民的反抗。謝謝各位一聽小弟之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