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街頭上了一堂民主課

在街頭上了一堂民主課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下,我們有自由發言,就著不同的事情,社會上可以容納不同的聲音。

昨晚到了旺角現場,有的民主運動支持者依然靜坐地上;有的到處走動,紀錄和感受這場運動;有的站在路邊分析局勢,圍圈議論。

「其實有民主又如何,不斷用票去左右政策,拖慢了政策的推行,不是在拖慢香港經濟發展的步伐嗎?」有人問。

「當社會是以民主方式發展,人民用最直接的票去投選代表他們的議員,議員在立法會上就直接代表民眾發聲,向政府直接提出民眾的訴求;政府同樣由人民直接去票授權,在施政前必須以大多數民眾的聲音作首要考慮因素。當政府推行政策時,整個政策已經有足夠的討論和被理解,再到立法會討論時,只需把細節處理,就可以迅速施行。少了坊間和立法會上的激辯,政策的施行會更順暢。反之,政策本身制訂時不是以大多數民眾為依歸,只為權貴或個別團體服務,並將所謂「民意」草草整理就對外公佈「大部分」市民同意,完全蔑視實質民意。在立法會上,泛民議員定必爭論到底,各施奇招,務使政策合乎社會實際情況和以民意為依歸,就如高鐵事件;在社會上,團體以至人民必然訴諸行動,力使政府尊重「異見」,並把「異見」作為考量因素,以使政策不會傾斜權貴,例如東北事件。可見,缺乏民主的社會和民意的社會才是最終拖延政策施行,妨礙經濟前進的幕後黑手。」有人答;

「佔領行動多日已經直接影響經濟和民生,繼續下去,就算爭取到民主,代價也未免太大。」有人問。

「去指責這場民主運動時,應否先想因果?如果不是政府先扼殺近百萬的人民聲音,「人大」再對普選直接落閘,完全封殺普選討論空間,佔領運動不會開始;如果不是926警察以過分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928暴力驅散一群和平示威者,民主運動不會遍地開花;如果不是特首和政改三人組藏身電視背後,而是走向民眾,與民眾就普選商談,政經地段不會依然被佔領。所有斥責都歸咎於示威者,但甚少理解背後原因。再講,如果因為一場民主運動,香港零售酒店服務等行業受盡衝擊,我們是否也應反思這些產業的經濟定位尼?提出多年的多元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否借此契機重新思量一番?而民主方面,我們只看到民主運動阻礙人民上班上課,但忽視了一個專制、漠視民意和為權貴效忠的政府如何使貧富懸殊加劇,使年輕人上樓無期,使勞工工作大半輩子卻退休時毫無保障等等的實際民生問題,是否已經本末倒置。」有人答;

「香港的大學排名下滑,金融中心地位被新加坡和上海等地超趕,我們不是要傾力解決這些問題嗎,為什麼費時費力去求什麼民主普選這些烏托邦式思維的東西?」有人問。

「若談香港各大學的排名下滑,先要理解排名的計算方法,而主要考量點是大學內的研究,對比起外國一流大學院校,香港各大學的研究經費顯然不足,前港大校長徐立之也就相關議題說過政府對大學的資助減少,致大學研究經費不足,最終使大學排名下滑,這絕對不是單憑市民一己之力可以改變,反是政府擔當當任。至於上海新加坡超趕香港地位。首先上海的法律,公民意識等不及香港,讓外資選擇總部地點時卻步,Google棄內地不是正因為「軟件」問題嗎?至於新加坡,香港背靠龐大的人民幣,面向國際,在實力上可謂與新加坡旗鼓相當,但反觀新加坡民生遠比香港好。我們不斷去比較經濟成果時,往往忽視民生和社會穩定也是推動經濟前行的主動力,若然要香港經濟再上高峰,不是也先著手解決近年社會嚴重分裂和貧富懸殊等社會民生問題嗎?一個專制政府考量經濟時只是以權貴得失作為指標,無視人民,也致多年民生問題積累甚多,拖垮社會和經濟前進,這也是我們要民主社會的原因」有人答;

「學生就應該專心學習,之後貢獻社會,此刻浪費光陰投身民主運動,必然得不償失。」有人說。

「如何才叫貢獻社會?不斷為香港經濟貢獻生產力就叫貢獻,為社會發聲就叫浪費?一個社會之所以可以安居樂業,除了健康的經濟發展,不同範疇都會直接影響。如果人民之間對立分裂嚴重,可以如何團結去發展經濟,建立安穩的社會?如果政治和政策傾斜權貴,基層中產無法分得經濟成果,如何要人民戮力推動社會和經濟前進?如果人民連基本的發言權也在政權的陰霾下盡失,如何使得人民安心生活?一個民主社會就是可以將社會分裂的問題解決;可以把經濟成果透過政策分給各階層的人民;可以讓市民透過票源去發聲。我們學生也正從這些方面為社會出力,這些不也是貢獻嗎?再講,誰說學習一家要在家中在學校,街頭也可以是課室,人民的獨到見解是學習的東西,這都是老師家長不會教的。」有人答。

科大經濟學教授雷鼎鳴說佔中使人均損失五萬元,但反過來問,當經濟有成果時,我們又是否直接從中得益。當TVB賺錢時,基層員工被解僱;當政府高官薪水有雙位數增長時,底層員工只得微薄加幅……我們有直接分得經濟成果嗎?沒有。

與其去看一堆看不明,理解不了的數據和概念時,不如直接到街頭接觸民眾,直接聆聽所面對的苦況。

我在旺角街頭上了一堂民主課,課室是街頭,講師是基層市民,內容是生活的點滴和政治理想,學生是每一位願意虛心聆聽、接納和討論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