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文化區規劃意見書﹝二﹞──彌補錯誤的契機?

撰文:社區文化關注及本土行動成員

﹝3﹞西九文藝區規劃失當 令問題惡化

﹝3.1﹞加劇了新與舊區的隔絕,以2003年的設計圖為例
按規劃署1994年推出的《西九龍發展綱領》,西九龍填海區是當作「解決﹝舊區﹞問題的空間」﹝solution spaces﹞,整個規劃面方向是關注社區、關注本土,因此才那麼重視補足區域休憩用地以及安置受市區重建影響的居民。可惜,這些規劃理念最終在高地價政策中被犧牲,整個西九填海區由解決舊區問題的「解決問題的空間」變成港島金融中心及豪宅群的延伸,最終反而刻意與舊區隔絕﹝免得影響地價﹞。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令問題惡化。

當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8年10月宣布要在填海區興建一個設備先進的表演場地,以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娛樂之都時,香港政府已經完全忘記了西九龍南端這塊土地原來的規劃意圖。有關西九文娛藝術區規劃的討論,無論反對或者支持,都與周邊的社區無關,甚至是刻意加強新區與舊區的隔絕。譬如2002年文藝區概念設計比賽的冠軍,其布局為:「西端是演藝場館、博物館、少許高級住宅和一個可供船隻停泊的環礁湖。全區的中心部分是一幢綜合商舖、食肆和娛樂設施的多層大型商場。此外,辦公室和酒店大樓則集中於連接廣東道的東端。」13把高樓大廈集中在廣東道附近,就表明文藝區要與佐敦及油麻地舊區截然分開,就算此後整項計劃推倒重來,要在區內興建豪宅及商業的目標始終不變。

更可圈可點的是政府在2003年的發展計劃邀請書。邀請書內附帶的人流評估報告預計,只有百分之二的人會從佐敦和油麻地舊區步行至西九文藝區﹝每日595人 ﹞,前來文藝區的人主要是乘坐火車、地鐵或者隧道巴士,即都不是本區的人。這項報告與其說是人流預計,倒不如說是反映了政府心目中的規劃意圖──愈少來自舊區的人就愈好。﹝參附錄二﹞

﹝3.2﹞ 諮詢災難:違背西九居民的承諾
1998 年至今,政府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做的諮詢工作少之又少,而且只問及天幕、單一招標的三選一以及文化場地需求等個別問題,迴避了很多上述提到的根本性規劃爭議。為什麼不主動問市民﹝特別是九龍西的居民﹞滿不滿意目前新填海區的規劃?為什麼不主動問市民想在那40公頃土地蓋什麼 / 不蓋什麼?可能性只有兩個:一﹞目中無人、長官意志決定一切,所謂諮詢只是公關手段;二﹞心虛、不願市民知道20多公頃的西九龍大公園已經被取代了,也不想讓市民記起90年代初「都會計劃」承諾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solution spaces),已成為堡壘式豪宅。

2006年,西九「以文化包裝的地產項目」被推倒重來,換來的不是開放公平的機制、不是尊重市民的諮詢,而是政府最擅長成立的小組委員會﹝分別是博物館小組、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及財務小組﹞。其中,財務小組要決定的範疇包括土地規劃和地產發展,權力最大,卻也是最不透明的小組。由成立到解散,財務小組都沒有舉行過公開諮詢活動,其餘兩個小組亦只進行過極其有限的公眾諮詢活動。除此以外,小組的運動極不透明,有兩名分別來自博物館小組和財務小組的成員向我們表示,他們直至民政事務局於九月十二日公布西九諮詢文件前,並沒有機會閱讀全稿,更遑論提出意見。我們還要忍受多少這樣的假諮詢?14

﹝3.2.1﹞諮詢災難:西九龍填海區規劃的程序不公義
之前引述了幾個由港英政府提出來的城市規劃文件,以對比目前的狀況,但我們不是要將這些報告說成政府規劃的模範,剛剛相反,我們必須指出,這些文件的制訂過程,都是不符合民主程序公義的。1991年的「都會計劃」和1994年的《西九龍規劃綱領》一樣,都是由上而下的規劃結果。那些所謂公眾諮詢,大多是避重就輕的被動諮詢,懂得參與的就是一個小圈子裏的專業人士或議員。當年在西九龍填海300多公頃這項影響深遠的決定,在法律程序上只需得到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即可進行,公眾毌從監察。15

沒想到,回歸之後,香港政府的行政專斷作風依舊。因為董建華一個人的「文藝區想像」,原有的規劃馬上靠邊站,西九龍區域公園消失。而整個城市規劃制度也是與真正的民主程序公義背道而馳──西南九龍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多次被修改,目標人口愈來愈多、住宅及商業發展愈來愈多、休憩用地愈來愈少,公眾諮詢制度明存實亡,真的能對政府規劃有影響的,只有財雄勢大的發展商。與此同時,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下的各項「優惠措施」,鼓勵地產商將樓宅愈蓋愈高。面對這一切,市民根本不懂得如何參與,也自知就算參與也無力改變現實,最終只有眼白白看着生活環境不斷惡化。

﹝3.2.2﹞政府製造文化界與市民對立 諮詢災難惡化
原來300多公頃的西九龍填海區由「解決問題的空間」淪為「割裂的空間」後,填海區南端的40公頃應該是撥亂反正的最後機會,可惜特區政府想也不想便放棄了這個機會,並以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製造了更大的諮詢災難。政府在1999年忽然將40公頃定為文娛藝術區後,「創造」了一群新的持份者—文化界,再要求他們為摻入了豪宅發展的文化大計背書。原有的持份者──九龍西舊區街坊被打成最沉默最弱勢的一群,在知名文化人面前欲語無言,替市民講話的民間團體變成「拖延文化大計」的搞事分子。

政府以不公義的程序令弱勢者彼此對抗,地產商坐收漁人之利,最終全港市民都要承受過度發展之苦,被屏風樓包圍、交通惡化、優質的大公園遙不可及。

﹝3.3﹞ 不但繼續沒有文化政策,更連空間規劃都不見了
政府即將推出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諮詢文件,只希望了解市民對區內核心文化設施的意見,不會就設施的「擺位」、地產項目等的整體規劃作諮詢。這次比上一回要市民三揀一,只有硬件空間設計,而沒有文化政策的諮詢更惡劣──不但依然沒有切實可行的文化政策可討論,就連空間規劃都不跟市民談,單單提出空泛的文化設施概念,就要市民授權予龐大西九計畫。市民沒有機會過問任何實質的決定,也不能過問政府與將來得到外判合約的財團執行計劃時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

新方案一個嚴重缺失,在於只在概念的層次空談核心文化設施的項目,而不談切實可行的文化政策配套。這樣一來,政府就避免了跟我們實際地討論西九文藝區在空間規劃上、文化政策上跟整個西九龍填海區,以至整個西九舊區的關係了。

理想的西九文藝區,不但可以成為全港性的公共文化設施與文化政策的「龍頭」,帶動香港整體往創意與知識型經濟邁進,更可以是一個包容不同文化、不同階層、不同族群的公共文化空間,扮演市區活化「龍頭」的作用,帶動鄰近舊區的社區文化再規劃,跟現在與新填海區隔絕的西九龍老區聯繫起來,打成一片,把文化與經濟網絡放射性地伸延到各區,也把各區不同的當地文化帶進文藝區,豐富文藝區的文化質感。

要以西九文藝區來創造舊區活化的機遇,彌補過去十多年來的規劃錯失,就必須要文化政策與規劃互相配合,以包容的態度,把視野從小小的西九文藝區擴闊到整個西九填海區,以至整個九龍西,整體地、有聯繫地實施政策與規劃,把九龍西的文化與經濟血脈貫通。政府斷不能那麼沒有發展願景,只看單一文化區項目,而不看它與香港長遠發展的關係。為何政府只懂得簡化的單一項目,不懂得規劃與文化政策雙管齊下,兩全其美的良好管治模式呢?難道曾蔭權跟1998年提出文娛藝術區以旅遊發展為主的董建華一般見識,只懂得強調提供「新」的文化設施,完全不懂得文化軟件規劃,也不會檢討各區文化設施的使用與管理,更不強調與地區互補的關係,並把基層市民排除於香港文化發展之外?

﹝4﹞我們的訴求

﹝4.1﹞文藝區不要豪宅寫字樓
如前所述,西九龍填海增地應是為了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是改善居民的休閒生活。但是按目前的西九填海區規劃,不單西九龍區域大公園被取消,所有望海的位置在年內都會蓋滿屏風樓,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最後一個可以從舊區直接望到維多利港、望到港島對岸的「缺口」,實在不應再蓋豪宅。市民不欲看見「香港市中心尚未發展的地皮中最重要和最珍貴的一幅土地」﹝ 曾蔭權2003年11月12日於立法會﹞淪為又一個被富豪壟斷的豪宅項目。

特區政府現在仍堅持要透過拍賣西九文娛藝術區的土地來資助興建文化設施,將文藝區與豪宅綑綁在一起,實行「名義上的自負盈虧」16。這種做法並無道理可言。首先,當初政府構思單一招標發展西九文藝區,是希望以同區的住宅及商業為誘因,吸引發展商承擔文化設施的建設。現在單一招標已經沒有了,新的西九諮詢委員會亦說明不會以土地直接資助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因此,已經沒有營運上的理由去變賣文藝區的土地。

市民都能看得到,政府到今時今日仍然堅持賣西九的地,純粹因為不能不讓發展商分享這塊肥肉。否則他們不能解釋,為何必須變賣西九的地皮?錢是一樣的錢,為什麼一定要西九文藝區地皮賣的錢才算錢?如果政府可以隨意指定興建文藝設施要由文藝區的賣地收益支付,為何我們不可以更合理地要求,政府轉而用西九龍剩下七塊土地的部分賣地收益注資,把西九文娛藝術區的住宅土地留下起大公園,或者作出對香港一般市民更有益更受歡迎的規劃?

大家不要忘記,近月西九龍填海地皮價錢屢創新高,將為庫房帶來超過一千億元收入,遠超填海初期五百億的估計。西九填海區已經賺夠了錢,政府是時候留一手,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不要老是想着將土地私有化。

﹝4.2﹞ 文藝區發展要有由下而上的市民參與

﹝4.2.1﹞不要假的民眾參與規劃,不要只是做做秀
政府非常擅長用民間訴求來偷龍轉鳳,比如民眾參與式規劃,他們會說自己也會做,也會叫親政府的智庫寫個好看的文件,吹得好像很像樣,啟德規劃已被視為「民間參與規劃典範」。但實情是,他們拿了民間提供的一些概念來做很動聽的政府新口號後,到真正做起來時,還是換湯不換藥,把民主的民眾參式規劃重新演繹成代表性、覆蓋面、深度和延續性都不夠的民間參與秀。譬如,在建立共識的過程裏,只強調專業團體與「被選出來」的社會持份者,普通人、弱勢界別、邊緣類別跟基層居民的意見是否被接納和考慮,不得而知。怎麼確保專業意見不會壟斷、也不會從天而降地壓在舊區局民的利益上呢?溝通過程中,又如何令小市民明白艱深難明的規矩條例、建築名詞等呢?知識與權力下放的參與手法,又有沒有持續地、有品質地實施呢?

政府找公關機構甚至大學主持的諮詢工作坊,過程裏滲透不少影響參與者意向的「小動作」。例如在2007年5月舉行的中環城市設計諮詢中作坊上,有多名高級公務員、地鐵公司和地產商代表裝成平民加入小組討論,將所屬機構的想法滲入公眾意見裏。況且,政府提供的資料不是透明與開放,而問卷、組長提問的方式,都可以很有引導性。這樣一次半次的參與,其實不能保障市民的知情權與保障市民的意見對規劃有實質的影響。

﹝4.2.2﹞真正的民眾參與規劃、設計與管理
真正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規劃是需要長期在社區與市民當中、一步一步累積起來、共同長期深度參與的努力,才會得到滿意成果。參與民主的理想是民眾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影響他們的公共決策,如街坊公園的設計、圖書館的管理、海港保護的方案、古蹟保存與發展的方案、交通改道的方案等等。這些都是跟民眾的公共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決策及政策。民眾作為一個最終使用者(final user)及被政策影響最深的持份者(stakeholder),其實最有動機也最需要參與決策的過程。一個好的公共決策應該以他們的意見與第一手知識 (first hand user knowledge)為依歸。經過民眾真正參與的決策才最能得到民眾的認同與愛護,也最容易達到有效的發展與管理。因此,深化這種參與民主的文化想像才是香港民主化最深層的意義,這也是建立公民社會不可劃缺的過程,其重要性不下於選舉民主。

參與不只是一種新的決策模式,更是一種新的民主文化。要達到參與式民主,要改變的不只是把原有的「民眾諮詢」改名為「民眾參與」那麼簡單,而是更深刻地改變香港的精英政治文化。要重建參與式民主的政治文化,政府必須放權、專業精英也必須放權、而弱勢的社區居民必須充權 (self-empower)。只有如此,民眾才有機會較平等地參與決策,也因此更願意來關心公共事務。香港的精英政治與專家掛帥的傳統,是民眾對公共事務冷感的主要原因。精英文化所推出來的所謂「官商民」伙伴關係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往往也只淪為官商主導,民眾背書的假平等局面。因此,我們希望西九的規劃、設計、發展及管理是一個真正民主參與的過程, 是一個去除精英政治文化的契機與一個民主文化的學習過程 (a democratic learning process)。我們希望無論是官、商或民都有機會重新檢討自己扮演的角色, 重新為推動香港參與式的民主文化而努力。﹝參附錄三﹞

﹝4.2.3﹞「社區文化關注」的參與式工作坊
民間團體「社區文化關注」從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主動接觸九龍西居民及不同辦學團體,舉辦了七次參與式工作坊,共有576人參加。社區文化關注將會在政府的諮詢期間,繼續進行工作坊,讓更多的市民了解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問題,讓他們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也讓政府了解何謂從下而上的參與。

表一:市民參與西九工作坊的結果
你最希望在西九文藝區見到什麼?公眾參與至今的結果
參與者的選擇或意見﹝支持人數﹞
公共空間﹝348﹞
食肆或街頭小攤提供港式小食、大排擋﹝332﹞
售賣文化藝術產品的地方與小表演場地﹝282﹞
街頭文化設施﹝277﹞
展現多元藝術的空間如︰粵劇戲曲、戶外音樂會﹝241﹞
綠化園林及湖泊﹝233﹞
可享受寧靜的空間﹝203﹞
交通配套如帆船渡輪、懸浮列車、人力車、無煙交通﹝194﹞
圖書館﹝188﹞
公開藝術創作過程的藝術空間﹝186﹞
單車徑﹝186﹞
總參與人數576人

政府不應再忽略西九規劃的主要持份人,那就是西九舊區街坊、新區街坊及區外的市民。一個違背承諾、無認受性的規劃,必然無法得得足夠的支持。

﹝4.3﹞我們要西九文化公園──開放空間也是文化設施
公園及高素質的開放空間﹝open space﹞也是另類的文化設施,尤其是支持基層的文化活動。基層市民不見得可以付得起費去看表演,但他們卻很需要一個簡單的文化設施──開放性的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with openness ),不用花錢就可以使用。譬如球場、單車徑、操場、聚腳處、大排檔、街頭表演場地等等。

這個另類的文化設施還滿足三需求:
(1)政府對西九舊區街坊的承諾,將西九大公園當成 soluton space (即解決舊區開放空間不足),還給舊區及新區街坊。
(2)符合市民參與的結果 (見上表),區內外市民最需要的就是一開放的公共空間。
(3)國際大都會都有很大的開放空間,因為它是高品質生活的必須品。各大都會都有重要的大公園,香港的公園面積排在澳門、新加坡及廣州之後(見下表)。

表二: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公園面積
公園名稱﹝面積、以公頃為單位、一公頃等於一萬平方公尺﹞

芝加哥林肯公園﹝490公頃﹞
紐約中央公園﹝341公頃﹞
北京朝陽公園﹝320公頃﹞*
多倫多高公園 (High Park)﹝161公頃﹞
上海世紀公園﹝140.3公頃﹞*
倫敦海德公園﹝140公頃﹞
倫敦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Gardens﹞﹝110公頃﹞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94公頃﹞
廣州越秀公園﹝86公頃﹞*
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63.7公頃﹞
馬尼拉黎剎公園﹝Rizal Park﹞﹝58公頃﹞
北京植物園﹝56.4公頃﹞*
澳門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52.7公頃﹞
寧波日湖公園﹝43.6公頃﹞*
悉尼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30公頃﹞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25.9公頃﹞
台北青年公園﹝24.4公頃﹞
香港最大公園──大埔公園﹝22公頃﹞

按:*國內多個大型公園仍然實行收費制,在開放性方面並不符理想。這裏主要是參考其面積及位處地點。

13 2003年7月4日,政府提交予立法會的西九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進展報告
14 假諮詢就是政府對重要課題己經有預設方案 (如40%文娛設施、60%地產、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場所),公開諮詢只是空泛的「城市設計」,即這些設施的「形狀」如何。添馬鑑的新政府總部「四楝一」與中環第三期填海城市設計諮詢﹝先假定摩地大商場一定要興建,皇后碼頭一定要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大事己經決定,市民只是在最後階段,做一些無謂的選擇,為政府增添合法性而己。
15 陸恭蕙議員1996年3月13日在立法會的發言:「政府似乎是要迅速增闢土地,而最快的方法是用填海來增加土地,根據載於《前濱及海床﹝填海﹞條例》的現行法律,凡展開填土工程只需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即可。」
16 2007年9月11日明報〈西九管理局擬財地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