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需要的是一場啟蒙運動

(干諾道中, 1/Oct/2014 22:09, photo by Kyle Lam)

由罷課變重奪公民廣場、聲援學生變成佔中、學生及佔中帶領變成自發抗命、再由抵抗催淚彈變成輕鬆嘉年華,每個過程都受猛烈的批評。誰騎劫誰、運動失焦、來玩的一群年輕人,不停的不滿此起彼落,沒有一刻是整體一致的。

群眾受到學生領袖被無理針對,以及催淚陣的畫面震撼,覺得一定要做一點事而自發走出來。當群眾自發走上街頭,以抗命形式佔領行車路,甚至無懼催淚彈的暴力頑強抵抗的一刻開始,運動不再由組織帶領,而是來自左右貧富、男女老幼各個領域。

當時群眾的唯一訴求是反對無理打壓和暴力,而最終亦成功以和平驅散暴力。但當運動失去最大威脅時,群眾亦變得忘我,現場已彌漫勝利氣氛。冷靜過後,右膠大罵左膠,左膠堅持和理非非,應該勇武抗爭還是快樂抗爭,拆路障還是衝金紫荊升旗禮,眾說紛紜目標失焦,有人感到傍惶無助,筆者卻認為是大好之事。

很多時我們審視局勢都很抽離,卻忘記了自己也是群眾之一,如果不滿運動變得太輕鬆,就試試走入人群與陌生的參與者討論,甚至演說自己的觀點。既然運動由群眾自發作轉捩點,也請各方批評者相信群眾,群眾是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假如方向有誤總有人能指出,得到眾人認同後便會進行方向糾正。

事實上這兩晚現場的氣氛已沒有星期一的歡樂,轉而的是不斷見到有提醒前來市民運動初衷的標語,以及發展出大大小小的討論、演講現場,認真的探討運動目標、香港的民主進程、甚至歷史學術,當然仍有小量的吃喝玩樂,但群眾總不能每個人都做同一件事,也不能抹殺他們討論了三小時才玩會啤牌的可能。

香港人從來有一政治斷層,部份人很熱衷社會時事、關心社運,但亦有些人活得離地,半次遊行甚至投票也沒有參加過。是次運動吸引了一批政治冷感的群眾參與,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提升公民質素,多少人連政黨人物都搞不清,這次運動後他們的眼光會從此不一樣,對了解社會更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自發運動使現場的人更加緊密,每每先商討再作決定,雖然很多人不滿佔中三子,但和平佔中的理念「商討式民主」確實不知不覺間成為群眾認同的理念。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孫中山先生及一眾國民黨員譯了一部有關會議程序的書,並命名為《民主初步》,證明商討是民主的重大里程。

近二十年香港的生活指數高了,快樂指數卻不斷下降,我們只懂疲於奔命的搵食,卻忘記了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子的能力。社會運動最吸引的地方是能表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交流觀點互相學習。

我期望參與今次運動的群眾,在憤然對抗催淚彈後,藉走出來的機會多了解香港正發生的事,我們正爭取的是什麼,香港出了什麼問題等等。而不是因為運動不再刺激緊張,坐在街頭百無了賴,因為無聊而離開。抵抗87顆催淚彈後,請不要再怕麻煩事事要人提供資訊,好奇、主動接觸了解運動的本質,這份知識和對民主追求的啟蒙,比單單癱瘓香港交通有更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