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立法會選舉的喧鬧與騷動之外

今年立法會選舉戰幔打開前,我寫過一篇周記,內裡有幾句:「這股政治情緒是脫韁野馬,造就了更多的政治化群眾,激化了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對壘,但卻不見得使民主派整體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尤其是選舉議席,反而導致民主派陣營內鬥不斷... ...」主場新聞劉細良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有形勢,冇實際」:香港新一波恐共、仇共情緒,以至反國民教育運動、東北新發展規劃,都沒有改變這個局面。

我約略看過民調數據,泛民候選人得票率似乎也只在55%左右,真正的得票比例說不定還要少一點。人民力量的冒升,聲勢浩大,只是搶去較老牌政黨如民主黨及公民黨的議席。連日來在電視上看到的辯論或爭吵,想起莎士比亞《麥克白》中的名句:「一個傻子說的故事,喧鬧與騷動,卻毫無意義。」(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說是「毫無意義」,有點誇張與悲觀,不過,意義是由人去創造的。

筆者是選民,也去及支持投票,但腦裡也許還有殘餘的無政府主義反選舉傾向,所以,比起身邊許多朋友,沒有那麼肉緊,我可能更關心選舉對香港廣義的民主運動的意義。

就議題來看,過去十多年香港新議題,只成為候選人的談資,說不上是重要議程。幾十年「民主抗共」的大旗,只是換上抗赤化、捍衛核心價值等等的口號,在這個主軸中的唯一變化,可能是由社民連及人民力量打出來的內部議題:爭做真正民主派,以及界定「同路人」。這一切,都有點離不開回歸前香港民主發展的歷史軌跡,也受制於大選區比例代表制,以及兜兜轉轉牛步發展的政制改革。泛民主派沒有阿爺沒有中聯辦協調,甚至幫忙合法及非法種票,只能各佔山頭搶地盤,搶佔那二三十年來定下的道德高地。

既然赤化被感覺到是如斯危急,既然搶佔民主派盟主才是最重要,難怪「同志友善政綱」主流民主派反應冷淡,就連規劃環境也不是重點,更何況是動物保護?那怕是海豚還是黃牛。更有趣的是,曾鬧得火熱的「雙非」,似乎亦不是重點,看不到黨派就著這議題的針鋒相對。

選舉遊戲好像早就是「歷史」定下的,但遊戲裡的人好像沒有甚麼歷史感,甚至要否定歷史。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泛民陣營中,歷史都好像是包袱負累多於資產優勢?拳怕少壯,香港選舉亦然,最老牌的民主黨被人臭罵,多位候選人要徘徊最後一席,已是不在話下。更諷刺的是,在民主運動中打滾多年尚算年青的活躍分子,在民調中遠遠敵不過一年半載有心打造的新星。尤其是年青人,都期望最紅最新最爆的民主代議士。不只是老牌民主運動中的往績被簡化地全盤否定,甚至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歷史,都被形容為「一路唔得」。

筆者年過四十,也算是個資深參與民主運動的普通市民,對這股反歷史潮流只感無奈。群眾運動是否不需要歷史意識?我沒有答案。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民主運動不單只有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