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視藝校本評核的不公與混亂

七月十四日及十九日,教育局及考評局分別舉辦了研討會,解釋視覺藝術科的校本評核及公開考試部份的細則,可惜仍未能令前線教師釋疑。本文先談校本評核部份。

在七月十四日的研討會上,考評局的科目經理和專家,花了長時間解釋校本評核調分機制如何嚴謹,但對若干實際運作,特別是由分區統籌員擔任調分及作品集的呈交要求,卻仍有很多缺漏。

分區統籌員任調分專家不公

筆者在研討會上提問局方是否會委任分區統籌員,去擔任專家判斷調整(Expert Judgment Moderation)的工作。科目經理清楚而肯定的承認有這項政策,理由是在業界找不到足夠的專家人手,而其他科目也有相似做法。她進一步解釋,謂分區統籌員將會接受全面的訓練,又會開放讓前線教師申請,更會跨區評分,不會在自己所屬區域負責積分調整工作云云。這些理據,未能說服老師的質疑;也不能排除所有潛在的利益衝突,明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完全經不起常識的驗證。

首先,考評局忽略了視覺藝術科的獨特性,就是極為主觀。考評局提供的評分準則,只是一些概括、程度、狀況的描述性字眼,不同教師對每項的評分可達二至三程度的差異,最後得出來的學生成績也就有如此大的差異,要知道視藝的校本評核佔全科50%,又不設上訴機制,可以說,調分員對某一學校的整體成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此措施最大的問題,是分區統籌員是前線教師,也有學生參加應屆的文憑試,面對競爭大;高風險的公開考試,怎能杜絕分區統籌員故意調低其他學校學生成績的可能性,以讓自己學生有更大的競爭力呢?試問同一人怎能又做球證,又落埸踢波?

考評局曾表示對於一些特殊個案,即調整結果與校本評核原始分數差異很大的個案,會由校本評核監督和科目經理作最後把關覆核。根據考評局出版的「校本評核分數調整機制小冊子」,在「專家判斷調整」的丙項,對於「分辨與跟進處理情況特殊的個案」,有如下解釋:「每一調整組別的調整結果將與校本評核原始分數作一比較,如兩者差異顯著,校本評核監督和考評局的科目經理將跟進這些情況特殊的個案。如有需要,他們會修正專家判斷所建議的調整結果,以決定最能代表學生表現的調整幅度。在需要時,會要求學校呈交更多樣本以供參考。」
即是說,如果擔任調分專家的分區統籌員,剛剛好將他校的分數調整在覆核分數範圍之內,例如調整結果與校本評核原始分數相差超過10分,就會經上一級再覆核;那分區統籌員將他校的分數調整在9分,便可繞過最後的覆核。

猶有甚者,校本評核調分不同公開試評卷,其特性是可辨認學校和老師,容易被主觀因素左右,又視藝圈子細小,教師群當中有朋友、師生、同學,互相早已認識,關係千絲萬縷,不排除當中有感情、偏見,先入為主的看法。筆者就有好幾位老朋友、舊同學任分區統籌員,如果我的老朋友來我校調分,又怎能令其他人信服呢?而考評局所謂跨區評分以保公正,相對於全業界的人脈關係;全港的考評機制,又有什麼意義呢?

前線老師其實十分歡迎分區統籌員這項業內專業交流的措施,翻查「校本評核教師手冊」,詳列了分區統籌員的職責,也是輔助、支援、溝通的角色,當中從未提到分區統籌員有積分調整的責能,考評局這突如其來的做法,勢將扭曲分區統籌員的角色,置分區統籌員與前線教師於對立面,甚至引來調分時的衝突。

積分調整在過往會考年代,一直由大學或師資培訓機構的學者負責,得到學生老師的信任和認同,認受性未受質疑。如今面對新高中課程大規模的專家需求,加上早前五位專家請辭,便有此做法,難免令人覺得有規劃不週、屋漏夜雨、拉雜成軍之感。

作品集呈交要求混亂

即使已完成第一次評分,考評局對有關節錄自研究工作簿的12頁作品集,仍未有清晰的定義。

視藝科「校本評核教師手冊」對作品集有如下要求:「研究工作簿須展示探索三件作品的意念及研究發展,並顯示與藝術創作╱評賞研究相關的藝術評賞及研究過程。作為調整分數的用途,考生須向考評局呈交12頁節錄自研究工作簿的資料(副本╱影印本),連同3頁分別展示三件作品的圖像。」

考評局原本要求該12頁節錄不可經任何編輯,要原汁原味提交。但凡有藝術創作經驗的朋友都會知道,意念、觀察、草圖很多時是突發、偶然、即興的,記錄如果沒有經過整理、剪輯、補充缺漏,12頁的節錄則肯定會有所遺漏,不能夠達到評分準則中的眾多項目要求。由此可知,「頁數限制」與「不可有任何編輯」兩者存有必然的矛盾。

考評局後來又改口說該12頁節錄可以編輯,但不可以在完成最後創作後才重做。這原意不錯,但在學校環境,課程緊迫,學生沒有可能經歷評分準則所有的創作程序和研究過程,才創作出一件藝術作品。事實上,即使殿堂級藝術家,也不會依足評分標準所列和準則和有齊所有創作程序,才創作出一件偉大的作品。故此,既然可以編輯,則肯定有後加成份,而後加一兩項試驗或重做整份研究工作簿,其實前線老師面對眾多選修學生,也不能判斷,如果此評分要求連前線老師也執行不到,評分準則只會流於空洞的形式。

考評局原本又企硬不接受以電腦軟件製作並列印出來的研究工作簿,必須要手寫及手繪製作。殊不知現今的學生已經善用各種電腦軟件去創作,並以數碼形式儲存研究工作簿,而老師亦已經設立在線數位儲存系統,收集學生的研究工作簿,並透過網上平台向學生提供回饋。在研討會上,考評局要求老師和學校要保存所有師生互動及研究工作簿的更改記錄以供查閱,很多老師反映由於事前未有說明,並無留下相關記錄,此要求實在是強人所難。

筆者認為,專家調分的作用並非針對個別學生的表現,而是調節個別學校教師與全港學校教師的調分差異,調分專家實無需細閱學生的研究工作簿,這也是過去會考年代的做法。研究工作簿統一以12頁節錄作品理念及發展作評核已十分足夠,專家調分時,只需到校翻閱學生作品的原作已可辨認教師的調分準則,作適度調整,原裝研究工作簿不宜在專家調分時要強制出示,否則學生將會無意義地追求形式,在作品發展過程中,作量化的堆砌和修飾,增加師生壓力之餘,扭曲了創作的意義,令研究工作簿本身亦成為一件外加而需要「評分」的「創作」。

考評要求朝令夕改苦了師生

新高中實施以來,視藝考評的要求不斷改變,朝令夕改,師生經歷種種亂政,已被折騰得身心俱疲,甚至失去對藝術的興趣。

這反映出考評局和教育局閉門造車,既不信任老師,也沒有考慮學校的實際處境;既不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更不知道師生的互動模式,遠遠落後於形勢,加上考慮不周,終釀成亂局。

官員和專家要知道,他們在會內隨便投一次票,改一點小變化,學生幾年下來做過的功夫,可能要重新做過,也要重新適應新的要求,不要忘記,香港的公開試是一場高風險、競爭大的考試,加上學生選修科目減少,視藝校本評核又佔一半分數,微少的考評要求改變,也可左右學生的前途。最近已有很多團體和老師,提出真誠而專業的意見,筆者希望當局能虛心聽一聽前線的聲音,而非隨便將異見定性為對抗和攪事,這才是真正為學生設想,令視藝科走回健康發展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