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隧分流」建制內訌 市民內傷

「三隧分流」建制內訌 市民內傷

文:黎廣德(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特區政府重推「三隧分流」方案,換湯不換藥, 西隧私家車收費減價至50元而紅隧東隧依然加價至40元,硬闖立法會兇多吉少。這一方面凸顯了「公私合營」發展模式的困局,另一方面折射出林鄭班子與建制陣營面和心不和的矛盾,雙方為了權鬥均不惜犧牲市民利益。

須知西隧項目的私人資本參與模式(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是源於80年代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意識形態的產物:吹捧私營企業效率,實行私有化政策,把基建項目交給私人投資營運。結果不少項目忽略了社會效益及與市民期望脫節,往往尾大不掉,西隧項目便是典型例子。

西隧項目合同賦予營運商自行定價的權力,政府或立法會均無權過問,所以即使西隧使用率偏低,令社會因為不必要的交通擠塞和環境汚染而付出沉重代價,也無法運用公權力調整收費,理順維港兩岸的交通流量。由於任何合約改動均須先由政府與西隧營運商達成自願協議,所以多年來拖拖拉拉,政府眼巴巴看著每年數以十億元計的社會損失而一事無成。

今次政府與西隧公司達成的協議絕非十全十美,顧問公司利用交通模型測算因紓緩擠塞而節省每年8億元的社會成本亦非十分準確, 但新方案能令社會整體得益的結論則幾無異議。既然方向正確,為何方案得不到立法會特別是建制派支持?

一項政策能否得到社會支持,關鍵在於是否符合「效率」和「公平」兩項原則。三隧分流方案的社會效益確有科學數據支撐,所以效率原則可說過關。至於方案是否公平,則要仔細分析各類持份者是否受損或得益,而受損的持分者是否獲得合理補償。

方案的最大得益者是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大眾,正如交通模型測算結果顯示,對於使用公共交通的乘客每天因紓緩擠塞而節省的總時數約為2萬小時,況且這些乘客在路面走動的時間最長,因此他們亦最受惠於因汽車廢氣減少而改善的空氣質素。

表面上最受方案影響的是使用紅隧和東隧的駕車人士,私家車每程會增加15至20元 ,但由於他們亦會受惠於西隧減價和維港兩岸路面較暢順的交通,所以連自由黨、香港汽車會、的士團體和香港總商會亦支持此方案。

如此一來,究竟政黨反對所為何事?民主派政黨針對方案不盡善之處提出批評,履行反對黨的責任,實屬合情合理。但建制陣營一向不分青紅皂白擔當保皇黨角色,況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剛在北京兩會期間向港區代表明確訓示,要求建制派全面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為何民建聯和工聯會竟然諸多藉口,阻撓林鄭班子的方案?

大石砸死蟹 市民變成大輸家

為了反對政府方案,民建聯和工聯會均曾經要求政府不要調高東隧和紅隧的隧道費,並且確保過海專營巴士下調票價。這些民粹取態固然是為了在不知就裏的市民面前攞分,但實質是故意刁難林鄭班子,因為他們十分明白,經過多年糾纏和林鄭親自到北京拍心口保證,西隧公司不可能和政府重開談判。

另一邊廂,運房局長陳帆在收回方案後重新推出,本來可以向建制派做一個順水人情,把從紅隧和東隧加價多收的9億元隧道費補貼過海巴士減價,這樣民建聯和工聯會便可以有下台階支持政府。但陳帆寧願用多收的隧道費成立一個虛無飄渺的所謂「智慧交通基金」,也不肯用於補貼巴士票價,明顯有心和建制派鬥氣,决意大石砸死蟹。

林鄭和建制派權鬥的結果是廣大市民變成大輸家:既要繼續忍受交通擠塞之苦,亦無法享受過海巴士價格補貼。

可是更壞的結果還在後頭:雖然西隧項目已經證明公私合營模式徹底破產,但林鄭班子卻執意借屍還魂,在發展新界農地時重新採用公私合營模式,還準備加速在今年內啟動。香港人必須勇於發聲,否則將來新界土地上遍佈違背社會效益卻又無法更改的私人發展項目時已經太遲。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