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解決塞車 須取回西隧定價權

解決塞車 須取回西隧定價權

題及圖為編輯所加,原圖出處為《蘋果日報》。

本港三條過海隧道長期流量失衡,當中最方便又最便宜的紅隧經常擠塞。由於紅隧正正就在香港的中央,亦令到九龍和香港市區大部分時間嚴重擠塞。路邊政策組可能是首位提出回購東西隧的。中信泰富公布爆煲當日,路邊政策組立即電郵至各大政黨議員,要求政府「乘人之危」,趁中信泰富缺水時買回隧道的專營權。雖然中信並不是兩隧的唯一股東,但若能買回大股東股權,以後便好辦事得多。可惜政府沒有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如今不知要等到甚麼時候才能等到中信泰富下次財困。

錯失回購西隧良機

政府當年決定以高價購入港交所股票(以每股155.4元,合共花了24億元買入5.88%的股票),可以決定得那麼快,這項戰略性投資對香港有甚麼實際的好處,到現在還未看得出來。相反買回兩條隧道對香港的經濟利益是顯然易見的,金額也只是數十億元(政府單是派錢也派了三百多億元),卻眼睜睜看著大好的機會溜走。

研究竟不包括西隧

政府後來提出過海隧道「紅加東減」的車量分流方案。其實路邊政策組在於計劃推出時,已經向政府反映任何不包括最不塞車的西隧的計劃,是行不通的。現在東隧只剩下3年的專營權,大家多忍3年政府便可以訂到和紅隧一樣收費,不用再花錢搞甚麼「紅加東減」。可是西隧的專營權要2023年才屆滿,市民等不到那麼久。

建議三條隧道劃一收費

西區海底隧道2013年實際淨收入為11.8億元。若政府以此為基礎,每年能保證盈利增長5%,換取收費的主導權,相信隧道公司會欣然接受。當然所涉及的金額將會較多,2023年專營權屆滿時的保證淨收入將達18.3億元,比較向隧道公司的「開天殺價」價錢買回隧道便宜。金額雖大,但減少塞車後對香港整體的經濟利益相信不止此數。

拿回收費的主導權後,路邊政策組建議將三條隧道劃一收費,例如私家車收25元,即紅隧加5元,東隧維持現價,而西隧減25元。讀者一定在擔心,如果保證利潤的話豈不是要補貼很多?路邊政策組相信西隧如能減價50%,希望汽車流量同時亦可增加50%,即淨收入由11.8億元減至7.8億元,政府每年亦只須補貼4億元。一年花4億元便能夠解決香港最大的交通問題,以經濟效益來看,相信會比每人派6,000元合共380億元更為值得。即使到2023年專營權屆滿時,相信補貼金額也不會超過8億元。

強制使用「自動收費」

至於電子道路收費,路邊政策組2年前已經向政府提出。香港隧道另一大擠塞的原因是現時大部分車輛仍然需要停車支付隧道費。電子道路收費實施了這麼多年,仍未能吸引到一半的車輛使用。剩下不使用快易通的車輛可以說是「死硬派」,永遠都不會使用,因為不想支付每月35元的行政費。尤其是最擠塞的紅隧,使用率只有39%,選擇走紅隧的人一般都想省錢,自然不願意付行政費。

政府可以強制性使用電子道路收費,在隧道口完全不設人手收費,迫使車輛一定要使用快易通。同一時間,政府必須要求快易通如發電子月結單的話,不收取行政費。登記按金可以增加至300元,和八達通公司一樣,以這些按金的利息收入補貼行政費。如快易通不肯就範的話,可引入八達通作為競爭對手,相信八達通會願意不收取行政費。真的不願安裝的駕駛人士可參照澳紐的做法,在過隧道後48小時內通過網上繳費。強制性電子道路收費可謂一石二鳥:(一)可減少隧道擠塞(二)亦可減少隧道的人手及管理費。

路邊政策組面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