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鄧宇揚、阿邊個:六月底菜園村抗爭補記

3
政府人員將接近一萬四千份反對書推入美利大廈,但做官的真的感受到民意的重量嗎?﹝stanley攝﹞

編按︰直如各位所知,特區政府近年猛力推出大白象系列,聽起來數字龐大而幹起來考慮粗率。其中,耗資六百三十億港元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影響深遠、也是近年最花錢的公共工程。票價天文、分站只設西九一個,廿六公里的走線不單破壞自然生境、製造垃圾,還要拆毀數十年安居石崗的菜園村。

去年十一月廿八日,在公眾完全沒有知情與討論的情況下,政府將計劃火速刊憲。然後經過兩個月「諮詢」,今天四月尾又提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修訂及更正項目」,再次刊憲及「諮詢」。六月廿八日,菜園村關注組、環保團體、公民黨聯手召開記者招待會,從不同角度向政府提出對高鐵規劃的質疑;六月廿九日則是諮詢期完結,最後一天容讓巿民提出反對的日子,幾十位菜園村村民把數星期以來集得的意見交至運輸局。民間記者鄧宇揚還在中大唸書,加入了菜園村支援組後,兩天的活動都有參加,在主流傳媒往往淪為政府傳聲筒的今天,下文作為補敘不但是視角別於媒體的文存,更是一重民間的自我關注,讓參與者在溝通裡整理脈絡,思考運動。

至於六月過後的七一情況,可看陳秉鳳的〈從石崗到政府總部──菜園村的七一遊行〉;而往後的週日導賞團活動高爂廿六高鐵沿線三天兩夜遠足行的詳情,也可參見各自的連結。

從嚴夏街頭到高官辦公室︰遞交萬人反對書

六月剛過去了,這是菜園村有史以來最忙碌的六月。

「不遷不拆菜園村」村民自救運動始於去年十二月,雖然在第一次刊憲後的諮詢期收集了近三千封反對書,但修訂後的路線跟原來的差不多,菜園村還是要拆。在第二次諮詢期完結前,為了讓更多市民了解廣深港高鐵,聆聽不同朋友對此的意見,村民於六月中開始,分別在屯門、元朗、天水圍和旺角等地擺放街站,向路過的市民派發特刊,並嘗試收集反對規劃的市民簽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村民的汗水沒有白流,最終成功收集了一萬三千八百份反對書。

對此,村民感到十分鼓舞。諮詢期的最後一天,六月廿九日,筆者與村民一同乘旅遊巴從菜園村出發。雖然有部份村民需要上班,但旅遊巴上還是擠得滿滿的。車上,村民並沒有安靜下來,努力練習稍後要嗌的口號,「不遷不拆」之聲響個不絕;而波叔更帶領大家唱出《菜園之光》,將村民的士氣推上高點。

十一點到達遮打花園後,反對書一疊一疊從車上運下來。村民於遮打花園集結後,手持橫額,高舉反對書,重申自己「不遷不拆,不搬不移」的訴求,最後再一次唱出《菜園之光》,便浩浩蕩蕩前往美利大廈遞交反對書。村民隊伍沿花園道直上美利大廈,雖然一手執反對書,一手執旗幟,但對於大半生以務農為生的村民來說,這段路自然不能難倒他們。

十分鐘後終於抵達美利大廈,當然,還是不見鄭汝樺與邱誠武的蹤影,而運輸及房屋局只派一名代表前來接收反對書。但由於反對書眾多,最後需要一輛手推車才能將反對書運走。

是拆屋也是消滅文化︰拉闊議題.深化討論

一萬四千封反對書除了顯示香港市民反對菜園村被清拆外,更重要的,還反映了市民對於廣深港高鐵規劃的種種懷疑,和對規劃討論過程其間的行政暴力的不滿。廣深港高鐵的興建究竟意味甚麼?它只是拆村不拆村的討論嗎,它和香港巿民有甚麼關係?除了菜園村的朋友,其他朋友有沒有別的想法?

b
chimmy提供。

六月二十八日,菜園村關注組、四大環保團體、公民黨和三位立法會議員舉行聯合記者會﹝上圖﹞,從菜園村作切入,看廣深港高鐵的規劃問題。會上,多名發言者均異口同聲表示,政府還沒有評估環境與社會影響,便貿然決定興建高鐵,並落實於石崗菜園村上興建車廠和救護站的選址,是違反諮詢程序。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更指責政府近年積極發展大型基建,妄顧自然生態保育,興建高鐵所鑽挖的二十六公里隧道,製造大量石頭垃圾。可見,「不遷不拆菜園村」運動不單爭取村民的居住權,其實更與公民參與公共決策、保育自然生態等議題互相扣連。

至於菜園村的朋友,在高鐵問題上呼喊「不遷不拆」,除了捍衛自己的居住權利外,更意在捍衛陸續消失的鄉村生活模式。德姐和「傳媒珍」珍姐在會上便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德姐和珍姐在菜園村出生和長大,已經在村裡生活了五十年。菜園村承載了她們五十年人生的記憶,由童年到現在,一點一滴,就這樣累積下來。五十年來過着務農的生活,她們自給自足,生活雖然說不上富裕,但總算能給一家溫飽,已經十分滿足。

正如支援組成員朱凱迪在會上公佈,於六月中進行的「菜園村民生活狀況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十分滿意現時的生活,並不嚮往遷到城市居住。菜園村是村民的根,這種對家庭的重視、對家園與土地的依傍,在城市裡己越發稀少,用城巿人「長渣短炒」的地產目光,更是難以明白——奈何政府由始至終只願將焦點放在賠償問題上,完全漠視村民保留這種生活模式的權利、意向,和其中寶貴的價值觀。

a
chimmy提供。

記者會完結前,村民上演一齣短劇﹝上圖﹞,諷刺政府為了興建高鐵而將他們辛苦建立數十年的家連根拔起:高婆婆、阿竹等村民頭戴草帽,身披圍裙,圍坐在地上的農作物,口被貼上一片黑色膠紙,喻意在政府的威迫下未能張聲。而兩名政府官員,「鐵路無情曾蔭權」和「懶理民怨鄭汝華」分別手執鐵鏟,鏟向坐在地上的村民和農作物。最後,幾位立法會議員走向村民中間,為她們解下口上的膠紙。記者會最後在一片「不遷不拆」的口號聲中結束,而部份村民和支援組成員則繼續在旺角收集反對書。

媒體以外、街站之後︰體驗,理解,言說

這場記者招待會的反應還算不錯,翌日在媒體上也有一點聲音,記者的角度算是大致認同村民和幾個環保團體的。至於那萬多份反對書,遞交後十天左右也有兩則短短的報道——「13800」、「破紀錄」、「反對書」,村民半年以來的辛勞,多層次的聲音,變成了尖銳的訊息,也變成了滄海遺珠一般的小故事、變成了綽頭一樣的數目——但它只是數目嗎?街站的昏熱落幕,交了反對書,我們還有甚麼可以再做?對大家來說,菜園村可否不單是一個新聞?

由支援組朱凱迪牽頭的菜園村導賞團,或者能為外圍朋友提供一種切入的方式,去重新審視我們和鄉郊生活的關係。菜站合作社是否只一個「公司」?沒有圍村與祠堂的散村有怎樣的公共生活?交通便利、大陸菜、發展、人的健康扣著甚麼關係?村裡的道路由誰建成?哪裡來的水泥,誰的光陰?為甚麼不搬出巿區?是甚麼令羞澀親善的村民在炙熱的街頭抗爭,縷述他們的故事?從美孚北上西鐵,窗外一片明媚︰沿路的鐵路有怎樣的視野,或怎樣的歷史視野?村民的故事和我們的故事,能夠如何交織?

體驗,理解,言說。希望大家呼朋喚友,一同到菜園村來,分享彼此的城郊經驗,做一個更完整的城巿人。

姊妹篇:陳秉鳳:從石崗到政府總部──菜園村的七一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