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阿迪遊八鄉錦田:清潭灌溉水塘(八鄉錦田地區報)

P1110972
清潭灌溉水塘

八鄉居民喜歡到大欖郊野公園的引水道旁晨運、跑步和野餐,途中會經過兩個水塘,清潭水塘及河背水塘。兩個水塘建成的來歷,就是半部新界史。

對於水,今天香港市民只有食水和污水兩種想像,扭開水喉,自來水就經過一連串水管輸到府上,雨水和廢水就由坑渠排走。我們失落了對農業灌溉用水的認識。山水匯流成河,農民要按地形設計和維持不同的水利系統,控制水的停和留,令每塊農田都得到滋潤。

新界被租借後,殖民地政府改變土地制度,所有土地歸英皇所有,新界鄉民要以大清的地契來換取到一九九七的使用權。這樣一搞,殖民地政府輕易拿下了農田和房屋以外的所有空間,包括所有山,和所有河流湖泊。

村落和農田是要靠山和水維持的,山水歸皇家,就像被捏住喉嚨。到了二次大戰後香港城市人口激增,殖民地政府為確保本地食水供應安全,就利用對山水的控制權,在新界大規模興建食水水塘。四○年代末決定興建的大欖涌水塘,其引水道範圍包括了半個大帽山山脈,將大量本來流經八鄉錦田平原的山水截去。

SAM_2042
五十年代尾興建的大欖涌水塘八鄉引水道,引來鄉民的反對。

整項工程歷時十年,到五七至五八年間,八鄉山邊的引水道開始動工,鄉民擔心生計斷絕,發起抗爭。工務局年報表示,「因為爭議未息,此段引水道的興建暫停」。翌年,政府開始在清潭和河背兩處興建兩組灌溉水塘,總儲水量為一億三千萬加侖,以此補償大欖涌水塘引水道帶走的山水。鄉民最終妥協,成全了城市供水,一九六二年,兩個灌溉水塘完工。

灌溉水塘的落成挽回不了新界原鄉民稻米種植業的頽勢。一九六三年還遇上開埠以來最嚴重的大旱,加速了香港農業向蔬菜、鮮花和禽畜養殖轉營。很多新界原鄉民男子就在那時選擇離開家鄉,到歐洲諸國洗碗開餐館謀生。這是後話。

原鄉民因為抗議拆加建,近月再次發起「保鄉衛族」抗爭。城市人常常讀不懂這些看似「講大左」的口號。其實,「保鄉衛族」不是今朝今夕的事──抗爭已持續了一百年,由護山開始,到護水,到護田,現在輪到護屋,剝剩最後一層而已。

SAM_2162
黃線下為農田,紅線為引水道的位置,黃線和紅線之間,就是新界原居民的葬區。為了供水予市區,殖民政府將大量山水用引水道轉移至水塘,同時間建設了多個灌溉水塘作為補償。除了八鄉外,粉嶺和屯門亦有類似的灌溉水塘。

土地正義聯盟八鄉錦田地區報專頁:http://landjusticehk.org/patheungkamtinpress/
2012年3月號:http://issuu.com/chuhoidick/docs/patheungpostmarchissue
2012年4月號:http://issuu.com/chuhoidick/docs/patheungpostapril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