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革命與爆炸──看V煞(V for Vendetta)有感

故事回溯

那一年,幾兄弟在科大學生餐廳起誓:一人入警隊、一人入學校、一人當律師、一人當黑社會,務求創立史上最強犯罪組織。

對,你沒有估錯,我一直認為麥兆輝莊文強抄橋。

後來,幾兄弟中有人進了學,有人從了商……好些豪言壯語,俱隨風逝去。只有那個真的當了教師的,依然相信憑藉「組織」可以改變世界的鬼話……

“Where is power, where is resistance”

猶記得當年David Fincher的搏擊會(Fight Club),尤其片末轟掉大廈一幕對我的震撼。就是它,把我從圖書館的自閉位揪出來──要不同謀共犯,放棄自我;要不混入建制,進行爆破。

自此,我怒視某些運動品牌、不吃魚翅;而同日,「社會學」/「文化研究」成為攻城軍器。

今天看<V煞>,同樣的在片末看到大廈轟掉,同樣對我產生極大震撼。其後,某段記憶重新被掀開。最後,我呆在營幕前,花了數天,才把某段相關文字打出來。

歐式革命與美式革命

若要勉強將兩齣影片放進天平上進行比較,我會簡單地講成是歐、美兩地對革命方向的分別。<搏擊會>中的主角是中產,挑戰的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V煞>中的主角是黑俠,對付的是極權政治國家機器。如此立論基礎可能比較薄弱,但不能否定的是歐式自由主義與美式自由主義的形成背景不盡相同此一客觀事實。結果,在<搏擊會>中最終被搗毀的是一幢商業大樓;至於<V煞>,那座異常宏偉的國會大樓最終在1812序曲(影射俄國革命對歐洲歷史之影響??)之伴隨下崩潰。

至於兩片中兩套不同符碼系統所帶出的隱喻,例如抽脂公司VS老大哥式CCTV的區別,似乎也不用多說。

當然,以上觀察可能被人推翻的最大可能,是因為<搏擊會>及<V煞>的資金與班底之主要來源地都是美國。

下一站,中國(香港)?

假如以上概念不被推翻,即每個不同文化系統都應有一個地標,可供「轟炸」。其實從我步出戲院的一剎開始,我便一直在想,假如香港有人要續拍一套基進自由派宣傳電影,那爆炸現場應該座落何方?


只可惜在董事長足患之後,紫蘆/禮賓府已經不再是合適的場景。如今剩下的,似乎只是長X集團中心/XX報業集團大樓之爭……


當然,假如男主角仍然是劉德華,我相信是後者。


忽發奇想,假如電影工業在周樹人和柏陽的年代和現在一樣蓬勃,你猜當時的選址又會在那兒呢?


後記:

本來想正正經經地寫一篇影評,但當我看過以下一篇文章,我便知道這只是一個歪念。誠意推介:



[轉載]安那琪:不是V for Vendetta的影評


www.xanga.com/tommyjonk